固原市原州区耕地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利用措施

时间:2022-07-09 06:09:55

固原市原州区耕地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利用措施

摘要 分析了固原市原州区耕地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耕地开发利用措施,并提出改良利用措施,以期为该地区耕地的改良与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地;问题;开发利用;改良措施;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58-02

原州区现有耕地10.36万hm2,均为中低产田。干旱缺水,耕作粗放,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耕地存在的问题

1.1 土壤干旱缺水

原州区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为350~650 mm,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作物生长发育需求的水分主要依赖于天然降水。由于受六盘山脉的抬高影响,降水由南向北递减,且年际变率较大,季节分配不均。4―6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25%,7―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2%,年蒸发量为1 753.2 mm,是降水量的3.7倍,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原州区水资源极为贫乏,水量受雨量制约。地下水资源也不丰富,加之埋藏较深,水质较差,给开采利用带来困难。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常因水分不足,土壤干旱,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不利影响,这是造成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首要原因。

1.2 土壤瘠薄,肥力不足

肥力是土地生产能力的主要体现,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密切相关。据调查,原州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1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0.80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60.8 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12.6 mg/kg,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87 mg/kg。特点为“一高”(钾素含量较高)、“一中”(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三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低)、“一个不协调”(碱解氮与有效磷比值较大),土壤含量低。大面积的丘陵坡地虽黄土层深厚,但养分含量低,结构疏松,易受水蚀,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抗旱能力弱,生产能力低下。部分川地重用轻养,犁底层明显、坚实,作物根系下扎困难。部分土壤供肥能力差,如阴黑土有机质和养分总量贮量虽高,但低温多雨,湿度大,水、肥、气、热不协调,矿质化弱,土壤养分有效性较低。土壤瘠薄,肥力不足,限制了自然水的利用,土壤干旱,水分不足,又降低了有效供肥能力。

1.3 广种薄收,耕作粗放

原州区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农业经营结构单一,种植业常因降水影响,产量低而不稳。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动和老龄化,形成了广种薄收,只种不养,耕作粗放的恶性循环。

1.4 水土流失严重,部分耕地存在次生盐渍化

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毁林毁草开荒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从而引起了表土侵蚀,耕地肥力降低,蓄水保墒能力减弱。在清水河谷的部分灌溉农田上,因长期灌溉含盐量较高的库、井水,从而使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全盐含量达2.5~7.9 g/kg,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极大。

2 耕地开发利用措施

2.1 调整农田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根据原州区耕地类型,气候特点及种植业生产现状,结合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对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结构调整提出如下设想,以便分区经营,综合发展。

2.1.1 清水河河谷平原川道区。原州区包括三营镇、头营镇、彭堡镇及清河镇的部分村队,可充分利用杨黄灌溉、库井灌溉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蔬菜种植,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向日葵种植面积,逐步建成农业高效示范园区。

2.1.2 黄土丘陵区。原州区包括河川乡、炭山乡、官厅乡、寨科乡、清河镇以东村队以及中河乡的部分村队,该区以旱作雨养为主,应继续推广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以荞麦、莜麦、碗(扁)豆为主的小杂粮生产,提高耕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1.3 南部土石山区及土石丘陵区。原州区主要分布于张易镇、开城镇及中河乡的部分区域。在巩固提升马铃薯三级种薯繁育体系的同时,稳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要选育良种,提高品质和单产。同时,要扩大豆类面积,在海拔≤2 000 m的区域发展地膜玉米种植,确保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 构建耕地生态保障体系

2.2.1 建设高产稳定基本农田,提高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原州区一、二等耕地主要分布于清水河河谷平原川道,地势低平、积温较高、光照充足、有灌溉条件,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原州区发展高效农业的精华之地。林茂则粮丰,林业是农业的生态屏障。高标准的农田林网可有效减轻旱、涝、霜冻、干热风对农业的危害。应采取措施加快农田林网建设,实现田、林、路综合治理,首先将河谷道的一、二等地建成高标准高产高效基本农田。分布在三、四等耕地和6~15°修成的梯田上,五等地58%分布在6~15°坡度上修成的梯田和6~15°坡度上。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所处的地形部位沟深坡陡,切割强烈,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农田建设与草灌植被建设相结合,构建旱作基本农田的生态保障体系。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要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粮草轮作、秸秆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保证作物稳定增产。≥25°所处地形部位修成梯田,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2.2.2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保证耕地安全生产。对小流域区内山、水、田、林、路实行统一规划,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农林牧用地实行优化配置。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采用库、坝、池窑协调利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安全生产。

2.2.3 建设水资源利用工程。水资源是原州区农业发展的“瓶颈”。要遵循开源和节流并重,高效用水的原则。一是加强水资源利用工程的建设,重点修复加固已建成的“库、坝、井”及蓄水、输水工程和集雨工程,排除病险,提高标准;二是开发新的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三是大力示范推广小畦灌溉、低压管道灌溉、滴灌、喷灌、膜下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用水,扩大灌溉面积;四是加速杨黄补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和杨黄灌区灌水设施的修复更新,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生产效率。

2.2.4 巩固封山禁牧成果,搞好生态建设。针对原州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2003年以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植被覆盖得到恢复,水土流失明显降低。今年要完善措施,建立健全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作制度,巩固封山禁牧成果,实现农、林、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3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依法保护力度

耕地质量是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质量的改善密切相关[1-3]。要根据《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保护。要建立健全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开展耕地地力检测,跟踪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数据库,为科学管理耕地,保护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服务;要建立健全耕地信息网络体系,优化充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功能,提高耕地地力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科学依据和信息平台;要建立耕地土壤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和环境变化趋势,预测、预报土壤障碍因子和土壤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预防措施及治理办法,为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供指导性意见。

3 改良利用措施

3.1 多措并举,培肥地力

土壤瘠薄、肥力不足是制约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是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应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不足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首要的问题,特别是农家肥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农作物生产的需要,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个突出问题。为此要坚持草畜主导,兴牧促农的方针,大力发展畜牧业,畜多才能肥多。二是大种绿肥,实施秸秆还田。原州区农家肥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面积地力提高的要求,必须以大力发展绿肥,特别是豆科绿肥作为补充。种植绿肥不仅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为发展畜牧业提高饲草,并能延长耕地的季节性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是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原州区种植绿肥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实践证明,种植绿肥省工、节本,提高肥力的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要因地制宜大力提倡,积极推广。同时实施秸秆还田,重点扩大留高茬还田,运用氮肥调整碳氮比,加速秸秆腐化,增加土壤有机质。三是改进施肥方法,大力推广化肥秋施、深施、种施,以无机促有机,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目的[4-5]。

3.2 挖掘水源,发展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发展灌溉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增产效益极为突出。由于原州区北部河谷川道区沟阶地多处于河道或冲沟边,分布零散,修建长距离的输水渠道困难较大,但河沟内有丰富的地下水源,因此打井提灌效果明显。对已建立的杨黄灌区、井灌区要完善配套输水工程,大力推广小畦灌溉、膜下灌溉、滴灌等技术。同时,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工程的使用效益,提升原州区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次生盐渍化土壤采用完善灌溉体系,提高灌溉质量;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耐盐作物面积,推广地膜种植[6]。

3.3 扩大旱作节水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一是加强改土治水,发展集雨补灌。根据原州区春季少雨,十年久旱,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的特点,要实施降水的时空调控,继续大力推广打窑集雨节水补灌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干旱的能力。二是大力推广以地膜栽培为主的旱作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地膜覆盖特别是秋季和早春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显著的土壤增温保墒和增墒作用。近年来在玉米种植中推广地膜马铃薯、地膜瓜菜、膜测小麦等种植技术。三是推广“以肥调水”为中心的土壤培肥技术,以“五墒耕作”即旱耕深耕多畜墒,过伏合口保底墒,雨后耙耱少耗墒,冬春打碾防跑墒,适时早播用冻墒为核心内容的适墒耕作技术,以达到保住秋墒、秋雨春用的目的。

3.4 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增强抗灾能力,遏制水土流失,保住作物高产。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具体讲,在山区农田基本建设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开展小流域治理,实行坡地梯田化,沟壑川台化,壕地建设坝地及洪漫地,积极推行隔坡梯田。在杨黄、库、坝、井灌区要健全渠系配套工程,平田整地,实行园田化,为高产稳产创造条件。

4 参考文献

[1] 赵丹煦.福贡县耕地利用特点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49-151.

[2] 索全义,姬宝霖,高聚林,等.高泥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7(5):134-137.

[3] 乔晓娜.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及合理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348-351.

[4] 王兵,仝亮,潘元庆,等.河南省黄河滩区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河南农业科学,2008(11):64-66.

[5] 董亮,孙泽强,王学君,等.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型中低产田概况及改良增产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58-62.

[6] 蔡锐,康翠娥,蔡利.浅谈包头市九原区耕地的合理利用及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79-81.

上一篇:径向柱塞式变量液压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下一篇:发掘涡流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