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

时间:2022-06-12 04:56:02

动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

摘要 动物生产过程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随着国内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畜禽的排泄物以及由畜禽饲料和畜禽产品带来的有毒有害残留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显现。分析了动物生产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并介绍了动物生产过程中生猪无公害养殖模式,为畜牧生产者今后控制动物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物生产;环境;影响;生猪;无公害养殖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日趋改善,对畜禽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国内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增加,给人们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显著,民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也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对畜牧业的环境控制与污染防控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环保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养猪业作为畜禽养殖业的重要方面,由于养殖过程中违禁药物的非法使用、抗菌素的滥用、微量无素的过量使用、猪场污染生态环境,造成了我国的猪肉食品安全度达不到国际标准要求。因此,我国的养猪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发展无公害养猪,推动我国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在国际猪肉贸易中获得一席之地。

1 动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有害气体(恶臭)、粪污、污水、畜禽尸体都是在动物生产过程中由畜禽产生的污染,部分粪污中还存在一些重金属,这些元素在环境中日益累积和富集。如果畜禽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利用不当,就会对大气、土壤和水源产生污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1.1 畜禽养殖场对空气的影响

通过光化学分解和氧化、降水溶解、扩散和稀释、地面植被、沉降、土壤吸附等自净作用,大气可以使畜牧场产生的恶臭、粉尘和微生物得到净化,但如果养殖场的规模过大、集约程度过高,污染物排放量也会日益增加,就会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这些污染物将会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1.1.1 恶臭。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厌氧环境条件下腐败分解为氨、硫化氢、丙醇、甲烷、硫醚、吲哚、粪臭素等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和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不但污染周边的环境,同时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及动物的生长发育。恶臭气体均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可引起呼吸道炎症和眼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不快、产生厌恶感,如果长时间吸入恶臭物质会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代谢机能和免疫功能。

1.1.2 尘埃和微生物。众多的微生物腐殖在畜牧场排出的大量的粉尘上,将粉尘作为其营养物质,大大增强了活力和延长了生存时间,在风的作用下,微生物可以传播30 km以上,这扩大了其污染和危害范围,可引起众多疫病的传播,给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尘埃污染同样恶化了猪场周围大气和环境的卫生状况,使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造成人和动物呼吸道疾病、眼病发病率提高。

1.2 畜禽养殖场对水源的污染

动物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尿、粪便、食物残渣、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水含有大量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有机物等,会污染养殖场周边的水资源[1]。当污染程度超过水的自净作用时,水质逐步变坏。此外,水中微生物在分解粪污中氮磷等有机营养素的同时促进低等水生物大量繁衍,这2个过程都需要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DO),最后水生生物由于DO被耗尽而死亡,生物降解过程变为厌氧腐解,水体逐步变黑发臭,不能恢复的水体“富营养化”[2]。

1.3 畜禽养殖场对土壤的污染

当畜禽排泄物大大超过土壤微生物降解的能力时,土地性状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粪污中高浓度的抗生素、铁、锌、铜、磷等沉淀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此外,如果畜禽粪污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有部分土壤微生物会产生芽孢,抑制微生物净化的进程[3]。

2 生猪无公害养殖技术

无公害养猪即是采用无公害饲料饲养无人畜共患病的生猪,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规定用药,达到无污染、无残留或低污染、低残留,且对人体健康无损害的养猪模式[4]。

2.1 猪场建设

2.1.1 场址选择。养殖场地势应选择在平坦、高燥、背风向阳,有缓坡、空气流通的地方,猪舍总布局方位为坐北朝南为宜[5]。猪场为了自身防疫要求,应距离铁路、公路等交通要道,自然村、居民区、学校等公共场所,河流,畜产品加工厂,化工厂,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场2 000 m以上[6]。

2.1.2 布局。猪场的建设布局应严格分区管理,配备相应的生产区、生活区、行政管理区、隔离区等,并注意各区的位置方向。生产区内各舍按地势从高到低依次为: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病猪隔离舍、污水、粪便处理区及死猪处理场地应建设在下风处距离猪舍50 m以上。猪舍建筑结构可设计为全封闭式、半开放式或开放式[7]。

2.1.3 周围环境。养殖场周围应设有围墙等有效防疫屏障,严格分开设置猪场的净道与污道,互不交叉。猪场大门口应设有可供机动车消毒的设备和水泥消毒池,生产区门口应设有人员进出的消毒通道、消毒室、更衣换鞋室,防止疫病传播,配备有对啮齿类动物的防护设备,并禁止饲养其他动物[8]。

2.2 饲养管理

在饲养管理中严格贯彻无公害生产相关制度,根据猪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和生物学特性,采取有效的饲养管理措施。

2.2.1 分群分圈,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不同生产阶段的生猪要分栋、分单元、分批次、分群、分圈饲养,有效地利用饲料和圈舍,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不同猪舍之间的接触,可避免疾病的垂直传播或横向传播,并提供猪只适合生长需要的温度、通风等环境条件,从而提高生产能力。转群时采用全进全出的方式,便于生产管理和彻底清扫消毒,从而控制疾病的传播。

2.2.2 严格控制饲料质量和添加剂的使用。配合饲料应符合猪的采食习性和营养需要,做到营养全面化、种类多元化,有效地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减少粪尿的排放量,并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成分在肉产品中的残留。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无公害要求,饲料原料感官要求色泽新鲜一致,无发霉、发酵、变质、结块及异味、异臭等,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按照农业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执行[9]。

2.2.3 加强清洁卫生工作,营造安全舒适的舍内环境。做好调教工作,使猪养成在固定地点采食、排泄、睡觉的习惯,每天打扫栏圈,及时清除动物粪便,提倡采用干粪单清模式,粪尿分开收集,减少冲栏用水,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灭鼠、驱虫、防蚊工作,定期进行带猪消毒,保持栏舍清洁卫生,做好圈舍夏季通风降温、冬季保暖工作,保证猪只拥有安全舒适的生长环境。

2.2.4 做好猪群免疫,防止疾病传播。定期的疫病监测、科学的防疫计划和免疫程序、预防注射是猪场生产管理的关键,生产中做好猪群免疫工作,严格兽药使用管理制度,认真执行防疫计划和免疫程序,详细记录猪群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以便备查。严格执行休药期,药物和疫苗在生猪出栏前2个月内不能使用。

2.3 粪污处理

畜禽生产中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危害着人畜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废水中的重金属盐、磷、病原微生物严重污染水的处理和水体。因此,在严峻的环保形势下,猪场的粪污处理应达到无公害标准要求。

2.3.1 合理设计畜牧场的排污工程。在猪场设计时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畜牧场的排污工程,猪粪、尿排放沟应采用防漏暗沟,通过雨污分离可减轻养殖场处理污染物的压力。规模化猪场必须设有废水、污物处理系统,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2.3.2 采用先进的清粪工艺。近年来,国内部分猪场开始采用干清粪工艺等新型治污工艺,实现污水“干湿分离”。通过干粪与尿、冲水分离,污染源处理的数量和难度得到降低,有效控制冲栏用水量,节约生产成本。干粪也可堆制成有机肥,为猪场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经处理达标后的污水也可直接还田或排放。

2.3.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养殖场的粪污进行厌氧发酵,然后将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应用于居民生活、农业种植及渔业,建立种养、沼、气三者结合的物质循环系统,形成种、养、加、沼四者相结合的生态工程[10]。

3 结语

无公害养殖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者放心的畜产品,更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新的时期给无公害养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未来的规模化养殖业必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出发点,实现一个废弃物、污染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高经济效益、科学发展的循环经济。

4 参考文献

[1] 杨学海.无公害养猪措施的探讨[J].广西畜牧兽医,2003(19):112-114.

[2] 江希流,华小梅,张胜田.我国畜禽业的环境污染状况、存在问题与防治建议[J].环境整治,2007(4):61-64.

[3] 朱建立,杨树敏.浅谈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现状及管理对策[J].新疆畜牧业,2005(2):12-13.

[4] 王恬.无公害猪安全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 俞黎晓.无公害养猪的环境控制技术[J].新农村,2008(7):20.

[6] 赵书广.中国养猪大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 李如治.家畜环境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8] 郑友民,苏振环.中国养猪[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9] 万孝康.无公害养猪及其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2002(3):25-27.

[10] 于桂阳.浅谈无公害生态养猪[J].南方养猪,2007(4):4-7.

上一篇: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中的共振现象 下一篇:营林工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