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内蒙西部“小三角”

时间:2022-07-09 03:37:06

协调发展内蒙西部“小三角”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发展壮大西部区域经济,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内蒙古西部“小三角”地区涉及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三个盟市的五个旗县区,经济区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75万人。近年来,该地区承接呼包银经济带发展推动和呼包鄂经济圈辐射带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0.75亿元,占全自治区的6.27%;实现工业增加值346.86亿元,占全区的7.7%;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87.9亿元,占全区的6.38%。

区域内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棋盘井、蒙西工业园区,乌海市的海南、鸟达、海勃湾工业园区和阿拉善盟左旗的乌斯太6个工业园区,驻园企业400多家,实现利税近100亿元,产业工人18万人,形成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支柱产业体系,主要产品产能有:煤炭4000万吨、焦炭1460万吨、PVC160万吨、烧碱156万吨、甲醇50万吨、煤焦油71万吨。分别占全区的6.2%、73%、80%、87%、25%、71%,区域焦炭、煤焦油、粗苯、甲醇、PVC、电石、烯烃等初级化工产品约5000万吨,已成为内蒙古有重要影响力的初级化工产业集聚区。

乌海市是区域内唯一一座城市功能齐全的地级市,城镇化率达94%,区域行政面积175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人。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功能日臻完善,供水、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和危废处理等能力完备,医疗、卫生、教育、文体等公共设施完善。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3.85亿元、工业增加值197.27亿元,初步形成能源、化工、特色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棋盘井园区建成区22平方公里,人口8万人,距乌海市中心城区20余公里。驻园企业75家,累计完成投资近300亿元。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 39亿元,初步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主导产业,原煤产能已达1 363万吨,洗煤632万吨,铁合金76万吨,化肥119万吨,水泥243万吨。蒙西园区建成区12平方公里,人口8800人,距乌海市中心城区10公里。驻园企业30家,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亿元,初步形成高新材料、建材、化工、冶金、电力五大主导产业,水泥产能200万吨。熟料1 60万吨,高岭土6万吨,焦化166万吨。生铁35万吨。

乌斯太园区建成区7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距乌海市中心城区10公里。驻园企业48户,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1.41亿元,初步形成以制钠、PVC为主的盐化工,以焦炉煤气制甲醇为的煤化工和以燃料为主的精细化工三条产业链,金属钠产能4.5万吨,高纯钠500吨,焦炭306万吨,PVC50万吨,甲醇20万吨。纵观“小三角”地区的发展现状,人们会发现这里的:产业结构基本趋同,环境治理标准不一,金融体系亟待完善,共建共享能力较弱,政策制约因素突出等多种弊病。

当前,区域经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内蒙古西部“小三角”地区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产业基础等多个方面均具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以乌海、乌斯太、棋盘井和蒙西为主体的沿黄“小三角”经济区域是连接蒙、宁、陕、甘的重要节点,交通便利,资源富集,产业优势突出,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内蒙古重要的重化工产业聚集区和先行区,极具发展潜力,在全区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快“小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发展和培育新形势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小三角”地区因缺乏统筹规划,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园区布局、产业集聚等诸多突出问题。若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该区域内产业同构、无序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促进区域内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小三角”地区是内蒙古西部重要的煤炭、石灰石、岩盐等特色资源富集区,黄河流经境内近100公里,国家重点铁路、公路网络较为完善,具有发展大型化工基地的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能够在内蒙古西部范围内实现资源平衡匹配、产业均衡配套,利于集中优势打造以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为主的国家战略性生态能源基地。

当前宁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神府等经济带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迅猛,内蒙古西部的传统产业已处于被吸附、整合和替代的境地。只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才能提升内蒙古西部的整体竞争力,进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保持竞争优势。

“十一五”期间,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统筹发展,成为带动内蒙古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内蒙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尤其是“小三角”地区,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较好。具备打造国家重要的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基地的条件。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小三角”地区将成为自治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经济增长极。

乌海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小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目前资源濒临枯竭,经济总量不大,发展前途堪忧,中心城市的地位仍需进一步稳固,加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只有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人口集聚效应。

加快推进“小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解放思想,在思想大解放中,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小三角”地区隶属关系复杂,跨越两市一盟,受行政区划体制束缚,三地各自为政。因此,充分认识“小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通过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划经济”的弊端。实现三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1+1+1>3的功效。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布局,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进技术、产品、产业升级,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整体的区域优势,这是“小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只有充分发挥乌海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尽快实现区域支撑体系、市政功能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和共赢,提供一流的教育、医疗、科技、人才和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优化区域交通布局,大力推动城际交通同城化,建设三地直达快速通

道。打造半小时经济圈。

“小三角”地区工业起步早、起点低,环境问题尤其是矿区环境污染一直是“小三角”地区致力解决但始终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制约着重大项目审批落地,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因此在环境治理上实行统一的项目环评准入、环境监察监测、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保信用管理等制度,统一环境执法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共同设立区域环保专项基金,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要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焦化、冶金和白灰等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效率,引进一批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质能等低碳项目,为产业升级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现阶段“小三角”区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多是资源型产业,尚处初级阶段,集群效应不明显。根据现有产能发展状况,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最具发展潜力,要以建设内蒙古或国家重要的煤化工、氯碱化工基地的目标来招商引资上项目,把大量的煤化工和氯碱化工项目摆布在“小三角”区域。壮大产业集群。通过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沟通和合作,研发新技术,延伸煤化工和氧碱化工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形成能左右煤化工和氮碱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提高市场话语权。同时,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嫁接改造,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煤炭产业和煤化工上做足文章。要充分利用区域内资源充裕的便利条件和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适合的新兴产业,积极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逐步转变产业发展的方向,实现产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资源型向非资源型转变。

鄂托克旗置身内蒙古西部“小三角”地区,根据立地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要主动融入西部经济圈,统筹规划重点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产业,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煤焦化和PVC产业基地。棋盘井园区则应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硅系产品为重点,打造以煤化工为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蒙西园区重点发展三大产业:以PVC、PVA为主体的氯碱化工及烧碱、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纯苯、甲醇、苯加氢为主体的精细化工循环产业链;以亿阳蒙西和鑫诺物流为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不断提升特色城镇化和农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以城镇化拉动城乡统筹、产业化带动城乡统筹,形成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人口有序流转、城乡平等统一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关键要主抓“三个第一位”,即农牧区生态保护第一位,农牧民增收致富第一位,农牧业规模经营第一位;打造“三个之最”,即最强的螺旋藻产业基地,最精的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最好的绒山羊和羊绒生产基地;解决“三个突出问题”,即城镇产业支撑问题,农牧区基础设施问题,农牧民转移就业问题。特别是在生态建设和人口转移方面,要探索建立生态效益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千方百计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 ,四要开发文化旅游。立足鄂耗克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特点,树立大旅游观念,主动融入呼包银区域旅游经济圈,突出“阿尔寨石窟文化”、“恐龙足迹文化”、“草原民族文化”三大主题和“温泉胜地”一大亮点,挖掘潜力,培植品牌,做大旅游产业群。重点打造以温泉为主的休闲旅游,以阿尔寨石窟、恐龙足迹为主的文化旅游,以天然草原为主的生态旅游。

总之,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认识和把握区域经济的特点和规律,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战略,园地制宜,大力推进“三化”互动,着力培育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推动战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机制,不断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上一篇:“小肥羊”成长记 下一篇:文化建设是企业走向辉煌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