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几点浅见

时间:2022-07-08 11:49:28

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几点浅见

【摘 要】对于大学体育教育而言,不仅仅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体育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从培养兴趣、科学锻炼方法指导、提倡自我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一、培养兴趣,养成习惯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开展其他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来参加工作都需要健康体魄作为基础。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让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对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有益。兴趣是体育锻炼的内在驱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渐趋成熟稳定,激发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最主要是强调体育锻炼自身的吸引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一方面利用体育运动积极、活泼、青春、放松等自身特点和无穷魅力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宣传,对学生进行体育在个人发展、社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教育。利用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的正确认识、价值判断、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强烈学习动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树立崇高的体育价值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大学体育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围绕“身体、心理、社会”的要求,紧扣课程目标,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化含量,通过教学培养大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态度,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引导,科学锻炼

(1)重点突出,全面锻炼。体育运动的项目繁多,内容丰富,不同的体育项目的特点和性质不同,锻炼的身体部位、对人体产生的作用也有所区别。如体操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动作协调性、柔韧性;举重项目可以发展人的力量、素质,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力;篮球运动则可以锻炼人的反应能力、运动速度和团体合作能力……进行体育锻炼时,如果单纯从习惯和兴趣出发,长期进行单一项目的训练,就会造成身体素质的片面发展。为此,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进行指导,积极参加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中规定的活动和其他课外体育活动,注意锻炼内容和方法的全面性、多样性。在进行全面锻炼的基础上,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和兴趣需要,选择数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提高体育能力,培养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长期坚持,逐步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能力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必须长期坚持,逐步提升。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个人每锻炼一次,大脑和各器官的技能就有所提高,而且这样的状态能够维持两天左右,只有一次接一次地进行锻炼,身体产生的良好变化才能逐渐积累,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运动技能和技巧。(3)循序渐进,进行自我监督。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能力的培养都是循序渐渐的过程。锻炼时,应由简单到复杂,运动负荷由小到大,动作练习应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难度,同时,学生要学习利用生理卫生知识和运动医学知识,对自身在锻炼前后及锻炼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否则容易出现过度疲劳或者造成运动伤害。

三、引导大学生自主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进行自我评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体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锻炼计划、进行能力培养,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适时进行自我调整。例如,大学第二学年开始体育教学时,可以结合第一学年的体育锻炼基础,在理论课教学中给学生讲授准备活动的作用及进行方式,编制广播体操的基本方法,学习体操的讲解和示范要点,口令的编排、运用等等,指导学习自主进行体育锻炼,适当进行体育游戏,逐步训练学生自我训练、自我提高的能力。自我评价是体育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会影响其在体育锻炼中的质量和主动性、自觉性。大学体育老师必须注重对锻炼项目的技术规格,练习的方法和练习的效果进行详细讲解,提出评价标准,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用以指导、监督、提高课堂内外的体育锻炼。

总之,加强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事关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体育教学要针对学生实际,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体育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积极探究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高丽.论大学体育教学创新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1(8)

[2]王晓欣.当代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湘潮(下半月).2011(6)

[3]柯万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0(5):232

[4]施秀华.浅析大学体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体育博览.2011(19)

上一篇:李西月的西派内丹思想略论 下一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