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时间:2022-07-08 08:11:10

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摘要] 目的 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30例1~8岁小儿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和氯胺酮组,观察两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及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 结果 七氟烷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短于氯胺酮组(P < 0.01);七氟烷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氯胺酮组小(P < 0.05);两组的呼吸抑制作用都较轻。 结论 七氟烷组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快,对循环、呼吸影响小,手术室停留时间短,易于推广。

[关键词] 七氟烷;氯胺酮;小儿短小手术

[中图分类号] R72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79-02

小儿实施斜疝、鞘膜积液、隐睾等全麻短小手术时,以往大多采用氯胺酮分离麻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价格便宜。但小儿多不易配合,且易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分泌物增加,从而引起呼吸抑制,易引起乏氧紫绀。氯胺酮与七氟烷相比,起效慢、消除慢、小儿苏醒延迟、在手术室或苏醒室停留时间长、需要麻醉医师长时间监护,给手术室接台手术工作带来不便[1]。七氟烷是新型吸入,具有芳香味、血气分配系数低、吸收和恢复快等特点,可用于小儿吸入麻醉诱导[2]。本研究旨在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比较两种在小儿全麻中使用的优劣,推广七氟烷在小儿短小手术实施麻醉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30例ASA Ⅰ级、年龄1~8岁,病例为腹股沟斜疝15例,鞘膜积液10例,隐睾5例,小儿均无上呼吸道疾病、先心病等严重疾患。随机分为七氟烷组和氯胺酮组,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均肌注东莨菪碱0.01 mg/kg。

1.2 麻醉方法

七氟烷组:麻醉医生手拿玩具将小儿哄抱入手术室,将七氟烷罐打开至6%~8%,面罩扣于患儿口鼻,氧流量为(4~5)L/min,使其紧闭吸入,待睫毛反射消失后,护士开始建立静脉通道,行ECG、NIBP、SpO2监测。麻醉维持用4%~5%七氟烷面罩吸入即可,术中严密观察呼吸运动,如遇呼吸暂停,给予辅助呼吸。氯胺酮组:用(5~8)mg/kg肌注,待睫毛反射消失后,护士开始建立静脉通道,麻醉维持可追加氯胺酮按首次剂量1/3~1/2追加。术中同样行ECG、NIBP、SpO2监测,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

1.3 监测指标

记录两组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监测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术毕的HR、MAP、SpO2值。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七氟烷组明显短于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9.24、14.48,P < 0.01),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毕,七氟烷组呼之睁眼,能对话、能交流、能坐起、清醒彻底,基本都不用手术车推,护士或家长抱之即可回病房。术毕的清醒程度与术前完全一致;而氯胺酮组术毕苏醒需较长时间,即使离开手术室时也仅能达到呼之睁眼,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很难达到能与之交流、会话的清醒程度。见表1。

组间比较:麻醉后七氟烷组MAP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6,P < 0.01);麻醉后七氟烷组HR明显慢于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77,P < 0.01);术毕七氟烷组HR低于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7,P < 0.05)。术毕MAP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O2两组间麻醉前、麻醉后及术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组内比较:七氟烷组MAP、HR、SpO2指标在麻醉前、麻醉后、术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氯胺酮组MAP在麻醉后及术毕显著高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374,P < 0.01);麻醉后与术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R在麻醉后显著高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754,P < 0.01);麻醉后与术毕间及麻醉前与术毕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pO2指标在麻醉前、麻醉后、术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组内比较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

3 讨论

七氟烷是一种新型吸入,具有芳香味、血气分配系数低、吸收和恢复快、不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对呼吸道刺激小等特点,小儿1 h左右的短小手术选用七氟烷麻醉,诱导和苏醒都非常迅速[3]。从结果中看,七氟烷诱导非常迅速,十几秒可使患儿达到麻醉状态,护士行静脉穿刺减少患儿的恐惧感。让患儿在亲切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毫无痛觉的吸入麻醉,尽量减少可能产生的疼痛,大大减少了手术和麻醉给患儿带来的心理阴影和恐惧。术中患儿血压、心率、血氧均较平稳;而且该药苏醒也特迅速,术毕十几分钟即可达到完全清醒程度,手术室停留时间短,可以安全返回病房,是目前较为合适的麻醉方法[4,5]。而氯胺酮组肌肉注射麻醉诱导比较缓慢,需数分钟才能达到麻醉效果,由于氯胺酮可促进机体儿茶酚胺的释放,兴奋交感神经,可使患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另外氯胺酮还有轻度呼吸抑制作用,还会增加口咽分泌物,易引起误吸;而且氯胺酮苏醒较慢,达到完全苏醒程度需1.5 h左右,手术室停留时间较长[6],给临床工作带来不便。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儿短小手术选择七氟烷吸入麻醉,起效迅速、苏醒快,且苏醒彻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在手术室停留时间短。对短小手术而言七氟烷吸入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立生. 非巴比妥类静脉//现代麻醉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5-481.

[2] 孙杰,王忠云,丁正年. 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6):468-470.

[3] 梁勇升,唐培佳,谭冠先. 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全麻诱导中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73-75.

[4] 戴锦艳,方方,王焱,等. 七氟醚用于小儿门诊手术的临床研究[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2):1077-1078.

[5] 李甲莲,杨承祥,梁桦,等. 小儿七氟醚麻醉诱导方法的比较[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3):209-211.

[6] Miller RD. 静脉非阿片类//米勒麻醉学[M]. 第6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50-354.

(收稿日期:2012-12-24)

上一篇: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评价 下一篇:中医整体护理在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