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如诉》写作特点浅析

时间:2022-07-08 06:14:12

《琴声如诉》写作特点浅析

摘 要:《琴声如诉》是20世纪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50年代的代表作,小说独具特色,篇幅不长,隐晦深邃却引人入胜。本文拟对小说的艺术特点作一简要探析。

关键词:琴声如诉;写作特点;玛格丽特・杜拉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04-01

《琴声如诉》是20世纪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50年代的代表作,小说篇幅不长,隐晦深邃,独具一种艺术之美。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谈谈杜拉斯《琴声如诉》的写作特点。

小说讲述了一个滨海城市工厂经理的年轻妻子――安娜・戴巴莱斯特,每个星期五带孩子学钢琴,有一天,学琴的楼下咖啡厅发生枪杀案,一个男人开枪打死了所爱的女人;,安娜去了出事现场,第二天,她又来到咖啡馆,自此,几次来到这里与一个叫肖万的男人谈话、喝酒;最后一次,她没带孩子,吻了肖万,结束了这段爱情。

小说的创作技巧是非常独特很高超的。

首先,整个故事呈现出的是一个朦胧的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设置和事情的交代非常的模糊和开放,除了几个主要人物以外,其余的人都是用咖啡店老板娘、工人、客人这些词语代替,这些人的名字并不需要特别标明。而事件的发生则是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法,只有浅淡的表面想象,事件发生在何年何日、哪个城市、哪条街道,都没有交代,只用春天、黄昏、咖啡店、街道这些模糊的概念,让读者在模糊中行走,推测、想象、感受。二是语句的次序混乱,含糊不清。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往往像故意打乱一样,前言不搭后语,这几乎全部体现在安娜与肖万的对话中,比如安娜说:“我认识您”,肖万紧接着说:“那是一桩罪案”,随着他们的探讨越来越深入,两人何去何从的问题越来越紧迫,这样的言不对题、答非所问也就越来越严重,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对话大都围绕罪案、回忆和钢琴,并且几乎都可以在离问题不远的地方找到答案,看上去好像作者把一组组的问答拆开打乱了似的。这种混乱含糊的表达方式是符合人物复杂的内心的,也对小说纠结错综的感情气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其次,小说表现出的浓重的绘画色彩。第一,小说语言的意象性和画面感。木兰花是一重要的意象,安娜家里的木兰花,浓重的让人受不了香气仿佛美好而罪恶的爱情,安娜一次次地关上窗子,却摘了一朵别在胸前,美丽而诱惑,那香气传播在城市中间,像一种美好而罪恶的讯息,随着花期的终结,爱情也终结了,大多数人眼里的“罪恶”也终结了。还有一些非常美丽的描写,“小孩圆滚滚的两只小手,还是乳白色的,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样”“白昼显然也渐渐暗下来了。一片火烧云像一座巨大的半岛突然矗立在水平线上;它那脆弱的、易逝的光芒使得人们思绪不定”杜拉斯的语言流畅优美,让人不觉在脑子里抽象出那些画面。第二,光影的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刚开始时小孩学钢琴的过程中用光影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化,“晚霞把整个天空染成了红色”“落日的光辉这时一下变得五色缤纷,十分耀眼,这小孩的金黄色头发也发出异样的色调”“天上的晚霞在最后一次迸发中也变得更加浓重”“天空上的色彩渐渐变得灰暗。只有西边天际还有一抹红色。那红色也在逐渐消退”。观察细微,描写入神。还有安娜窗前的树的阴影,“墙上的阴影一年比一年浓厚深密”“树的阴影有时黑得像墨水似的”,充满了压抑感,安娜的房子形同监狱,连光线都收到限制。作者对于小说光影的尝试是成功的。

最后是小说中表现的音乐美。小说的题目便是“琴声如诉”,另译“如歌的中板”,钢琴是安娜得以走出监狱一样的房间的理由,孩子学钢琴为安娜迈向新的生活提供了契机,故事的叙述一如题目那样,不疾不徐,缓缓流淌,这样的音乐格调与小说的事件、语言及要表达的蕴含是很相称的。其次,小说多用短句,简短明了,充满跳跃之感,如“不”“谁知道”“可以吗”,“安娜・戴巴莱斯特安详自在地说:‘那条长过道的尽头,有一扇大玻璃窗,面临着马路。风总是猛烈地吹着这个地方。去年一阵狂风暴雨,把窗玻璃全部震碎。是在夜里。’”这些短句的运用使小说的叙述风格显得明快,又带有诗意的色彩。另外,小说中经常提到大海的声音,海滨城市中作为一种必然的自然声音,增加了鲜活的气息和动感。

杜拉斯小说总是以其与众不同的迥异风格吸引众多读者,这部《琴声如诉》称得上是多种艺术手法的结晶,作者用高超的技巧将绘画、音乐、印象之美融入小说创作,在传统主题、意义之外的文本领域创造了新小说的成功。

上一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感性诉求广告的作用 下一篇:浅析产品的情感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