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上思县甘蔗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促进恢复发展对策

时间:2022-07-08 05:01:28

制约上思县甘蔗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促进恢复发展对策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上思县作为全国闻名的甘蔗生产基地,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甘蔗生产开始大力推行机械化生产作业,可以有效提升甘蔗生产效率和效益。但是,由于甘蔗生产自身特性,其中还存在一系列因素影响着上思县甘蔗生产和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就上思县甘蔗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多种角度提出合理的促进恢复发展对策。

关键词:上思县;甘蔗生产发展;主要因素;恢复发展;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435.6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89

上思县是甘蔗种植大县,拥有甘蔗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受到海洋气候影响,光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大,甘蔗内部糖分多易结晶,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甘蔗是上思县主要农业收入,蔗农人数持续增加,同时由于甘蔗大量生产,促进了当地的蔗糖生产工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甘蔗生产是上思县主要农业收入,在农业生产中重要重要地位,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上思县甘蔗生产现状

上思县地处十万大山北麓,全县国土总面积2816km2,

耕地面积2.28万hm2,辖4镇4乡,总人口24万多。上思是地形为十万山包围小盆地,低丘陵地多, 地势平缓,土地肥沃,适宜机械耕作。上思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地区,且具有小盆地高寒同区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甘蔗生产的最适宜区。

上思县甘蔗物发展经历了2次飞跃,甘蔗种植面积从1994年1.29万hm2,发展到2001年1.65万hm2原料蔗总产从1994年的50.43万t增加到2001年的108万t,增加57.57万t,增长114.16%,原料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2007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3.45万hm2,2007/2008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288.57万t,比上榨季增110.9万t,增长62.42%原料蔗突破200ft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7―2008年榨季以后,由于遭受干旱天气影响,良种推广滞后,病虫害发展严重,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劳力紧缺及糖市低迷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进厂原料蔗逐年减产,面积也逐年减少。进厂原料蔗由2007―2008年榨季288.57万t减产至2016―2017年榨季的176.38万t,面积也由2007年的3.45万hm2减少到20016年的2.86万hm2,产量减产率63.6%,面积减幅达20.85%,2010年起上思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狠抓甘蔗生产,人勤天给力,甘蔗有了较大的恢复,2010―2011年榨季全县进厂蔗243.58万t,2011―2012年榨季进厂原料蔗248.4万t,2012―2013年榨季进厂原料蔗243.57万t。上思县甘蔗生产仍然非常严峻,制约甘蔗生产和因素很多,因此,必须树立信心,总结经验,坚持抓好甘蔗生产不动摇。

2 制约上思县甘蔗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比较效益偏低,生产发展缺乏积极性

近些年来,伴随着员工工资和物资的持续上升,这就导致甘蔗生产成本随之提升,尽管甘蔗的收购价格持续攀升,但是大多数是应用农用物资和劳动力生产方面,甘蔗增收幅度较小,较之其他产业而言,生产效益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也正是由于甘蔗生产效益降低,导致大多数的农户对于甘蔗产业信心开始逐渐衰减,积极性不高,致使原有上思县甘蔗产业逐渐朝着边缘化方向发展,经济效益大大降低[2]。

2.2 基础设施滞后,生产发展环境较差

上思县甘蔗生产面积较大,其中有超过98%的甘蔗生产为旱坡地,田蔗面积相对而言较少。尤其是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即便是大力兴建水利工程,但是其中仍然有部分区域的水利和道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灌溉条件较差,水利工程质量偏低,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呈现出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甘蔗生产中影响因素较为多样,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加之甘蔗科学生产方法推广力度不足,大多数是选择粗放型的种植管理,甘蔗生产管理水平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甘蔗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2.3 劳力紧缺及甘蔗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低

上思年甘蔗种植面积约3.33万hm2左右,加之种植水稻、速生桉等作物,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镇从事其它产业,加上年轻人很多不愿留在农村经营土地,这样一来,在农村经营土地大多是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由于甘蔗生产精耕细作需要劳力较多,劳动力紧缺了以不让耕地丢荒,只能采取粗放方式进行甘蔗管理,改种投资少的桉树等,不少蔗农采用雨后土湿撒肥料和除草剂,不再培土采取免耕的方式管理甘蔗,这样怎能获得甘蔗高产呢?由于上思县旱坡地较多,在甘蔗生产过程中机械程度低,机械仅用犁靶整地,用于施肥,种植,中耕的很少,甘蔗的砍收是投入劳力最多,但由于没有理想的机械收割机,只能采用人工砍收,由于劳力紧缺,从20世纪90年代30~40元/t,涨到现在120~150元/t,有的砍工高达180~200元/t。农民种蔗少利到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因此,出现种蔗不如砍甘蔗收入高。

2.4 甘蔗品种结构单一且退化明显

甘蔗早、中、晚品种搭配不合理,高产高糖的品种比例不多,全县还是以种植新台糖22号为主,占80%以上,县种植推广近20a之久,已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量低。

2.5 长期连作,地力下降,病虫害日益严重

上思县是广西重要的甘蔗生产区,种植面积大,连作年限长,很多农户连作长达30a以上,在施肥上很少施甚至不施农家肥,耕地地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均有 下降,有的微量元素养分亏缺,土地肥力下降,固长期连作还导致病虫害日趋严重,如黑穗病冬尤其春旱严重的年份发病率高达30%以上,甘蔗螟虫在20世纪90年代螟虫株平均10%以内,2012年调查甘蔗螟虫害株平均35%,严重的高达60%以上,螟虫害节率高达30%以上,蔗糖份降低突出。

3 促进上思县甘蔗生产恢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上思县已经迎来了蔗糖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全面实施“扩面增量”战略,大力组织实施甘蔗生产“六化”(即品种优良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智能化、耕作和收割机械化、灌溉水利化、经营规模化)战略,全面落实各项科技兴蔗措施,紧紧围绕原料蔗增产这一目标,抓住标准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科学砍收3大环节,主攻甘蔗单产和蔗糖份,转变增长方式,树立信心,坚持发展甘蔗生产不动摇,依据资源优势依靠科技,促进上思县甘蔗生产恢复发展,实现蔗糖业“二次创业”。

3.1 加强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衔接

上思县在甘蔗种植中,长期以来,将甘蔗种植和购销作为主要环节,主要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根据政府政策要求,种植的甘蔗由政府统一定价,蔗糖长统一收购、运输和加工。而在食堂和酒精灯产品销售方面,则是严格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此种经营体制局限性较大,2种经营模式之间矛盾较为突出,衔接性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甘蔗生产[4]。故此,应该对上思县的甘蔗生产和经营模式进行创新,从以往粗放型经营方式转变为集约型、规模化经营,吸收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和投入,以技术或资金入股,农民则是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此种经营模式,可以有效衔接甘蔗生产和蔗糖生产,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有助于推动甘蔗生产和发展,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2 加强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优化甘蔗品种结构

上思县甘蔗生产发展中,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持续开发和选择优良的甘蔗品种,推行科学化甘蔗种植,提升甘蔗生产管理水平。故此,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行和选择优良的甘蔗品种,当前上思县甘蔗品种主要是新台糖22号,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加之连年种植,产品质量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甘蔗生产效益。故此,应该大力推广高产、抗逆性强的甘蔗品种,如桂糖42号、46号、桂柳05136、福农41号等等的引进,大力推广和开发上思县甘蔗品种[5];科学耕种,由于上思县种植面积较广,所以应该大力推行机械化耕作,提升机械化水平,实现统一生产和经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建立示范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喷灌工程,旱涝保收,推动甘蔗集约化生产发展。还应该注重对甘蔗生产土地的改造,对于土壤肥力较低的土地,可以采用深耕深松的方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提升土壤肥力,改善甘蔗品质,提升甘蔗生产效益。

3.3 落实科技兴蔗措施,努力提高甘蔗单产

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大面积推广冬、春植蔗,结合喷淋液态肥(酒精发酵液)或清水配合地膜覆盖的措施,解决冬春植低湿、干旱的问题,提高种植质量继续全面推行以深耕深松、宽行、喷淋液态肥事清水、覆盖地膜为核心的标准化种植规程,加强甘蔗田间管理,结合全程机械化工作的推进,提高破垄松蔸 ,大培土的比率,组织蔗农及时足量科学地施肥,攻茎肥和壮尾肥;建立完善甘蔗病虫预测预报系统,指导蔗农科学防治病虫害,提高抗病防虫能力,加强高产示范原料蔗基地建设,抓好“双高”基地建设,建立各完善县、乡、村、屯四级甘蔗高产示范原料蔗基地,示范片体系,以点、片、基地示范带动全县甘蔗生产发展。

3.4 完善甘蔗生产机制,提供政策保障

在甘蔗生产发展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但是伴随着甘蔗生产形势日趋复杂,所以还需要对政策内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应该对蔗糖市场价格进行调控,制定原料蔗收购基本价和生产吨糖基本价,为生产企业和蔗农切身利益提供坚实的保障,推动甘蔗和蔗糖生产活动长远发展。加强土地资源的集中开发和利用,采取更加优惠的土地转让政策,吸引更多外线人员前往当地投资甘蔗生产,或是推行集约化经营发展模式,实现甘蔗规模化经营和生产,通过机关单位资金直接投资,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尽可能降低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实行扶持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扶持力度,制糖企业继续在机耕、道路、肥料、种苗、地膜、农机购置等方面给予蔗农大力的扶持。同时继续实行一系列激钫策,对乡镇组织发展甘蔗生产,达到产量目标给吨位奖、超产奖;对全县发展甘蔗生产的有功人员和单位进行奖励,通过各种激励政策、进一步提高全县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加快发展甘蔗生产物积极性。

3.5 加强甘蔗生产管理,建立服务保障机制

甘蔗生产总量难以有效提升,更多的是由于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基于此,可以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多种角度为甘蔗生产提供服务。加强甘蔗种植、运输和生产全过程服务管理,提升甘蔗生产效益,为企业和农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甘蔗产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政文,何宏胜,司徒国汉,等.丰收蔗区近年甘蔗低产低糖因素综合分析[C].//2015年甘蔗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4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5:294-299.

[2]李就好,谭中文,罗锡文,等.耕作和覆盖方式对旱地甘蔗生产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4,35(5):70-73,89.

[3]陆章流.平果县甘蔗生产与蔗价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广西蔗糖,2015,1(4):49-52.

[4]韦文芳,刘义明,骆奇章,等.影响上思县甘蔗单产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建议[J].广西农业科学,2014,40(7):836-839.

[5]徐艳芳,刘桂云,梁达奉,等.甘蔗生产过程葡聚糖的形成与检测研究进展[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6,17(7):1692-1696.

作者简介:蓝日星(1963-),男,在职研究生学历,在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工作,任副总经理,研究方向是农业经济管理。

上一篇:浅谈智慧农业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下一篇:依托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大连城市国际竞争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