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的和谐之路-司法论文

时间:2022-07-08 03:28:16

寻求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的和谐之路-司法论文

《论语·早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广开纳言渠道,是知民意、察民情的重要渠道,更是依法审判、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20__年,药家鑫案的审判再一次引爆网络,司法审判再度成为广大民众、法学家争论的热点,也使得司法审判和网络民意如何互动这一理论热点又一次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一、解读:当前社会上对网络民意的认知

(—)网络民意的概念

民意,一般是指社会各阶层对于某些问题所自主表达的意愿,它是社会公众对于公共政策、热点问题的认可程度的的一种基本反映方式。网络民意,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网络表达的民意。具体而言,即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多元化、多通道的电子文本表达通道(如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等手段)对有影响力的法律事件和问题自由发表评论和意见,表达某种愿望和诉求。

(二)司法审判中网络民意的主要特征从近年来社会关注的几个典型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民意的几个主要特征:

1、低龄性。从CNNIC20__年的《第26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可看出,网民群体的年龄以10-29岁为主,其中10—19岁人群的数量比例占最多,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最大群体仍是学生。这表明网络力量中低年龄、不成熟型的参与者比较多,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低龄的网民结构不由得让我们质疑他们在—些重要的法律问题上言论的理性和客观性。

2、盲目性。社会大众的思维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道德思维,往往包含了人们最直接的善恶、对错观念,更多夹杂的是对人与事的道德评判。这种评价可能通过最直接的言语表达出来,冲动的情绪会左右人们清醒的判断。

3、偏颇性。由于网络民意主要来源于社会民众,出发点是基于个人的考虑,包含一些专断、愚昧、偏激成分,而不是从国家政治大局出发来考虑,网络民意一般都会倒向案件中弱势的一方,而不遵循法律事实,这样的网络民意中必然给司法审判带来很大的压力。

4、扩散性。网络上的一个小事件便可能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最终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网络民意,这种民意较长时间内还可能一直处在扩散之中。

5、目的性。随着“网络水军”、“”等专门操作热点事件的网络组织陆续出现,网络民意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这些带有利益色彩的目的性网络言论并不能真正代表广大民众的真实想法。

二、审视: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之间的辨证关系

(一)应然角度下的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从应然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并无冲突,司法审判服从法律这一效力最高的民意;司法审判以法律为依据,法院执行法律就是执行民意,这是民意与司法普遍存在的关系。

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是—场权力与权利的对话。网络民意表达的合法性前提是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利。近年来,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事件,大都落脚于权力对权利的表达和维护:孙志刚事件是对迁徙自由权利的认可、佘祥林案是对公正审判权的呼吁、山西黑砖窑案是对人身自由等权利的呼吁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出,网络民意是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作为其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基础。

(二)实然角度下的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从实然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在现实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司法审判应当听取网络民意,以体现司法的民主化。但另一方面,司法审判毕竟是一种专业性事务,而网络民意往往是民众情绪化的反应,司法审判应与网络民意保持适当距离,以免有损司法的独立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正因如此,有人就认为司法审判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活动,必须要由司法机关独立完成,而不应受到民众舆论的干预。然而,回到中国的现实情况,如果不顾民情,恣意裁判,就可能引发普遍的不满。从近年来社会关注的案件判决中不难看出,网络民意对于司法审判都起到—定的影响作用。

柳宗元云:“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社会民主法治离不开广开言路。网络民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之间的关系。

三、反思:网络民意对司法审判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民意对司法审判产生的正向功能

1.促进司法公正。一遇到敏感、热点案件,民众首先质疑的就是司法是否公正的问题,这恰恰体现了网络民意与司法追究的正义内容是高度契合的。普通民众对司法的公正性还没有建立普遍的高度信任感,这也促使司法机关进—步公开审判,追求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统一,增强司法公信力,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2.有效司法监督。正如罗尔斯所说,“在—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中,‘公民一般都具有一种有效的正义感’这—公开的认识,是—笔巨大的财富,它有助于稳定正义的社会安排”。 网络民意对司法审判的强烈关注,可以反映出我国民众法治意识的增强,法院阳光审判的良性运作使得民众勇于也乐于参与到司法监督的行列中,这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经之途。

3.遏制司法腐败。当前,司法腐败仍然存在,司法行政化、地方化依然存在,司法独立的现状不容乐观,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的互动,为司法部分抵挡了权力的压力,也促使法官队伍走向职业化、专业化,法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社会法治因此在科学发展中前行。

(二)网络民意对司法审判产生的负向功能

1.有损司法权威。司法的权威来自于其独立性。司法需要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独立裁判的环境。如前所述网络民意具有盲目性、偏颇性和目的性,如果其不能够站在司法的外部、理性地监督,同时司法审判因为外界压力屈从民意的话,那么司法的权威将无从体现。

2.妨碍司法独立。“传统法官和大众一样,没有抵制舆论的自觉,不得不较为感性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舆论动向,考虑左右舆论的案件情节及情理,相机而动。” 网络民意促使当地党委政府介入案件处理,案件判决前媒体的倾向性导向等,使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些案件上都要速审、速判、速杀,法官更难以独立办案。

(三)影响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关系的因素

1.实际立法过程中存在遵从民意原则的异化。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很多审判实践中出现了新现象、新问题,但法律法规的出台又相对滞后,加上法院裁判文书缺乏对社会感观的针对性,个别判决说理部分过于机械,缺乏说服力,这也导致了一些群众对法院的部分判决会产生误解。

2.司法审判中法律适用与网络民意的脱节。当前,社会民众对案件的关注焦点往往集中在案情和判决结果上,而对于法院为何这样判、适用什么法律—般不会倾注太多的注意力。并且由于案件审理环节较多、程序复杂,社会民众不可能全面了解,这就会导致法官依照法律所作的判决结果并不能与网络民意期望相吻合。

3.网络民意自身隐藏着种种弊端。自由的网络环境没有责任制约,虚拟的匿名言论往往存在随意性与欺骗性,可依据性并不强:偏离事实真相的情绪型言论、群体性极端言论甚至会演变为多数人的暴政,从而盲目干扰到司法判决。

4.司法体制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网络民意对司法审判的不理解甚至怀疑,这无疑与我国政治司法体制、行政干预隐蔽而强大、涉案人权保障不健全以及司法腐败等因素有关。如在新浪微博发起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药家鑫案”的投票中,“关注有没有黑幕”占比较大的比例。

四、借鉴:国外对待民意的考察

对民意的考察,可以从制度、规则等方面借鉴欧美各国经验和做法,他们关于控制媒体影响司法的规则多是制定于早期,针对的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传统媒体一般都属于独立的法人,对其言论进行—定的规制比较方便有效,但是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无法对网络这—载体进行规范,对在虚拟空间发表的言论更是不好控制。对一些帖子封杀或者对ID地址锁定的行为是对网络民意的阻碍,处理不好会引起更大范围的负面影响。但是欧美各国的一些做法还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如限制法院内部人员在审前透露信息、改变审判地点、时间等。

五、突围:迈向和谐司法的进程

(一)司法审判主动回应网络民意:以司法公正唤起民意信任

法学家科特威尔曾说:“当法律达到有准备地从民德中分离出来的程度时,法律就削弱了它本身的社会基础和权威,违背民德的法律就好像一堆废纸。” 司法审判的权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看老百姓是否认可、是否尊重。司法机关需要有更高的说理技巧、司法智慧来实现司法公正,以主动回应、有效回应网络民意,这才真正符合现代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1.在审判方法中,增强司法的透明度。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网络民意对司法审判的不信任,根本来源于对司法不透明的反感。人们将社会生活中遭遇的不平等感置换到司法场景中,担心强权者利用职能干扰司法公正,因而感同身受地为司法中的弱势群体鸣不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引发网络舆论等广泛关注的焦点案件,大多数是一些当事人双方地位悬殊的案件,这就提醒司法工作者,必须增强司法透明度,使民众相信司法的公正性不会因特权或强势而颠倒黑白。

2.在审判过程中,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创新工作思路,真正把司法活动的过程和审判标准,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而解决具体的利益冲突。真正依法开放新闻舆论监督,打造网络申诉平台,让人们有依法评理的地方,让司法审判真正接受舆论监督、专家监督和人民的有效监督。

3.在审判依据中,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从我国司法现实来看,—些案件之所以会成为热点,关键就在于判决书说理环节缺乏大众可认知度。增强裁判文书的可接受度是司法追求的重要价值,也是民众的期望所在。法官应当在判决书中对其因何作出这一判决的逻辑推理进行详细的论证、说明,以此表明审判过程遵循了经验和逻辑规则,要通过让老百姓看得见的公平正义、看得懂的裁判文书真正确立司法的权威。

(二)司法审判善于吸纳网络民意:实现审判管理与社会管理双赢

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所说:“民意对个案的影响,并不在民意本身,而在于法院是不是有机制吸收合理的民意。” 原始、变动、杂乱的网络民意在司法审判的运作过程中被合理地评估、过滤、吸收且重新加以塑造,将能更好的推动司法审判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

1.在审判理念上,坚持原则处理好关系。参考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胡亚球的观点 ,—是法律守护原则,不能因非正统民意而牺牲法律上的民意;二是适度沉默原则,面对不具正当性的舆论压力,法院需要用自己的适度沉默维护司法的尊严和专业品质;三是慎重回应原则,不随意针对干在审理的案件发表结论性意见。法院作为审判机关,面临着网络民意的重大挑战,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重视网络民意,但以遵从司法规律为底线;吸纳网络民意,但以坚守司法职责为根本;沟通网络民意,但以发挥司法职能为前提。

2.在审判价值上,适应网络民意提出的新要求。法院是解决纠纷矛盾的地方,案结事了是当事人打官司的目的,也是法官审判工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对于一些疑难、复杂案件,当事人之间往往尖锐对立,案结事了并非易事。因此,适应网络民意对司法审判提出的新要求,搭建起群众表达民意、法官倾听民意的平台,是—条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径。如,推行重大案件市民意见征询会制度,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将由法院召开市民意见征询会,听取各方人士发表意见,并公布到网上接受监督。对于征询到的意见,是否采纳,怎样采纳,最终还是要由法院依据事实和法律决定。

3.在审判主体上,注重对社会成员的吸纳。法律必须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发展,司法审判也是如此。发展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过程,也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司法审判必须在保留原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吸收新的成员,为司法审判注入新养分。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邀请社会上素质高的社会成员担任人民陪审员,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加以完善,制定一套严密的程序,将人民陪审真正落到实处,起到一个司法审判与网络民意沟通的桥梁作用。

4、在审判程序上,建立相应的机制并规范化。程序正义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目标。在具体司法过程中,发现、收集、吸纳各类民意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实现。要建立民意收集机制和相应的机构,科学地发现、收集民意等,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定案机制来回应民意。

六、结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可否认网络民意具有独特优势和进步意义,网络民意像无数只监督的眼睛和呼喊的喉咙,使司法审判得到有效监督,但它与生俱来的弱点也无法回避,一分为二的方法论是唯一选择。面对真假混杂、庞大无边甚至还带有利益集团身影的网络民意,司法审判应当具有—双“慧眼”,保持自身的独立与权威,严格按照法律尺度作出判决,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

上一篇:罗伊判例:关于司法和政治分界的争辩(上) 下一篇:区创建全国法治县区活动考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