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指数用于机构评价的理论分析与初步应用

时间:2022-07-08 01:22:52

h2指数用于机构评价的理论分析与初步应用

[摘要]科学家个人hh2

[关键词]机构评价 h2指数h指数

[分类号]G30

1 引 言

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Hirsh提出了一种新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一h指数…,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的终身科研成就。h指数将传统的论文数量和引文数量两种文献计量学指标巧妙地结合起来,为评价科学家的科研水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h指数提出后不久就得到了广泛关注,文献计量学家们不仅仅把它应用于科学家个人的评价工作中,还扩展到期刊、机构、国家等各个层次的科研评价工作中。利用h指数评价科研机构,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如SPIRES(斯坦福公共信息检索系统)将h指数应用于研究小组的评价,这是h指数在团队层面评价中的首次应用;荷兰莱顿大学对147个化学研究小组1999-2000年产出论文的h指数进行计算,并把h指数的评价结果与同行评议、其他指标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赵基明等对h指数及其应用的研究中,对h指数在机构评价中的实践活动进行了介绍;万锦垄等人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论文和SCI数据库的数据计算了中国部分重点大学的h指数并排序。

综上所述,对机构h指数的研究已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分别展开。本文将在上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析h指数在机构层面的两种定义的差异,研究h:指数用于科研机构评价的特殊性,并通过具体例子来论证h2指数在机构评价中的实际作用。

2 h2指数的理论分析

2.1 h2指数的提出

2006年,Prathap给出了机构h指数两种不同等级的定义:机构h.指数(h指数)是指机构发表的论文中有h2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至少是h2次;机构h2指数是指机构内的科研人员中有h2个科研人员的h指数都至少为h2。

2007年,Schubert指出“h指数”由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层面的系列指标组成,即个人(h2指数)一机构(h2指数)一国家(h2指数)三个层面。其中,机构h2指数定义为:假设机构内共有N位科研人员,有至少h2位科研人员的h指数为h2,另外的N―h2位科研人员的h指数低于h2。

在Prathap对机构h指数的描述中,h2指数是个人层面h指数直接拓展到机构层面的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机构h指数计算方法。而Prathap印提到的机构h2指数与sc}mbert对机构h指数(h2指数)的定义完全一致。

机构h1指数的计算与个人h指数的计算过程完全相同,是把机构的所有论文汇集在一起,计算机构全部论文数据的h指数。机构h2指数的计算与h1指数有所不同,先分别统计每位科研人员的个人h指数,依据机构科研人员的个人h指数最后计算整个机构的h:指数。从计算方法的差别可以看出,机构h.指数重在测度机构论文表现出来的水平,而h:指数则主要揭示机构研究人员个人h指数的差异。

2.2 h2指数的理论分析

在文献计量研究中,论文数量、引文频次和h指数是评估研究状况最常用的指标,这三个指标都是以论文为基本统计单元。在机构评价中,以机构发表的论文为统计对象,测度机构论文整体表现出来的研究水平。而h:指数与上面三个指标都有所区别,它以每位研究人员为基本统计单元,重在测度机构拥有研究人员的数量及影响力水平。

科研机构作为科研人员汇集的共同体,每位研究人员都是构成机构整体研究能力的源泉之一。通常情况下,机构拥有越多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机构论文中就会有越多的高被引论文。因此,从理论上讲,h1指数与h2指数存在相关关系,但是这不等于说两者完全等同。例如:机构A和B具有相同的h1指数,为11,即两个机构的h核论文影响力水平大致相同,但科研人员的个人h指数分布却迥然不同,如图1、图2所示(同类型标签代表同位科研人员):

分析图1、图2可以看出,机构A的h核论文全部源自1位研究人员的贡献,机构B的h核论文则来自多位研究人员。显然,机构A与机构B研究人员个人h指数的分布特点有明显区别。机构A呈现出一面倒的分布,由一位首席科学家领衔,其余研究人员与首席科学家差距较大;而机构B的研究人员依据个人h指数分布则较为平均,研究人员的个人h指数整体水平高于机构A。在机构h。指数的得分上,机构B与机构A不相上下,但从拥有较高个人h指数研究人员的数量来看,机构B占有优势。

如果说,个人h指数反映了研究人员的科研产出能力和影响力水平,那么,机构h2指数从拥有高水平科研人员的角度反映了机构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在机构A与机构B的例子中,机构A依靠个别个人h指数很高的研究人员(大部分研究人员的个人h指数处于较低水平)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机构h1指数,而机构B虽然拥有一批个人h指数较高的研究人员但机构h。指数并不占优势。机构A与机构B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机构类型,机构A拥有一位领衔科学家,科学家个人在科研机构中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但用其个人的研究水映机构整体研究水平无疑会存在一定片面性。另外,机构的研究能力过度依赖于个别研究人员,可能导致机构的研究水平容易发生波动。而机构B由于集中了相当数量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不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团队研究能力,而且容易推进机构整体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提高。可见,比起机构A,机构B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高水平研究人员,更有利于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通过机构A与机构B这样分布比较极端的例子说明,在机构h。指数的计算中,个人h指数有可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构h.指数,几乎等同于用个人h指数代替机构h1指数。而h2指数则从拥有高水平研究

人员的角度来评价机构水平,为科研机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3 h2指数的应用试验

3.1 数据来源和试验结果

在对机构h2指数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笔者利用自编程序对h2指数在机构评价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案例研究。笔者选择了Thomson Reuters科技集团旗下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下简称WOS)为数据来源,以"HIV感染与治疗”主题为例进行分析。该主题的数据集构建基于以下检索式:

TI=f“HIV”or“human immunodefici*virus”orAIDS or“Acquired lmmunodeficiency Syndrome”or“HAART”)

在机构评价的实践中,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例如通讯作者、全作者两种不同的统计口径),评价结论也会有所差异。前者突出揭示通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后者则全面考虑科学合作中每位研究者的参与作用。由于2008年之前的WOS数据仅提供通讯作者及其机构对应关系,无法获得全部作者与机构对应关系的数据,因此,笔者采用了通讯作者统计口径的方式。

考虑到引用数据的时滞问题,笔者统计的时间范围为1987-2003年共计76450条WOS数据。17年间按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过10篇论文以上的机构共1033个,其中h2指数大于5的目标科研机构共37个,分别计算每个科研机构的h1指数和h2指数(见表1)。

3.2 数据分析

3.2.1 指数、h1指数得分双高的机构表1列出的37所机构中,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h:指数、h2指数排名均为第一:h2指数为9,这意味着该机构拥有9位h指数高于或等于9的科研人员;h1指数为130,说明该机构发表了130篇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30次的文章。

除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外,笔者注意到:美国国家过敏及感染疾病研究所(NIAID)、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约翰霍金斯大学、哈佛大学、美国疾控中心等机构属于得分双高的类型。这样的机构不仅产出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较多,而且在拥有高水平科研人员的数量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3.2.2 h2指数高、h1指数低的机构 美国托马斯杰弗逊大学(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的h1指数仅列第45位,但却在h2指数中获得了高分,名列排名榜的第7位。分析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的论文、引文数量指标,均处于中下游的位置,可以看出该机构在本领域的研究规模较小,却拥有6位个人h指数超过6的研究人员,属于小而精的机构典型。意大利的IST SUPERSANITA等机构的情况与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类似。

3.2.3 h2指数低,h1指数高的机构在37个目标机构中,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与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的表现相反,其h1指数位于目标机构的第9位,而h2指数仅排名第19。这说明,洛克菲勒大学产出了众多的高水平论文,但这些论文集中由较少量的科研人员完成,而多数科研人员产出的高影响力论文较少。在这种类型的机构中,领衔科研人员在整个机构科研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但其他科研人员表现一般。

3.2.4 h2指数,h1指数均表现一般的机构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意大利米兰大学(Universityof Milan),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等机构的h2指数与h.指数都处于较低水平,无论从机构高影响成果还是拥有高水平科研人员两个方面都不占优势。4结语

通过对h2指数理论问题的粗浅探讨以及对“HIV感染与治疗”主题领域数据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h:指数从测度科研人员个体的研究能力出发,进而评价整个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从而从全新的角度评价了机构的研究水平,可以较好地反映机构学术水平的稳定性和长期竞争优势,为科研机构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是一种有用的辅助评价指标。

在科学评价实践中,任何一种指标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h2指数与其他定量指标也一样,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例如机构规模通常会对评价结论产生较大影响。有国外研究者提出机构h1指数的归一化算法,以期规避机构评价与机构规模评价结论相仿的现象。与h1指数类似,h2指数用于机构评价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何看待和解决上述问题,是今后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研究性课题之一。

上一篇: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的整合与集成 下一篇:SPF 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