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文重点语句进行有效朗读

时间:2022-07-08 01:13:08

抓住课文重点语句进行有效朗读

摘 要:把握课文重点语段、语句、词语进行有效朗读,可以使凝固于教材的人、事、物、景鲜活起来,加深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文章真情实意,从而达到以课文为“把手”,在养成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融会贯通,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训练;有效朗读;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成为笔者和诸多同仁一直关注的问题及探索的课题。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语句、词语进行有效朗读,谈谈粗浅的见解。

一、抓课文中重点语段朗读中感悟

学生从学习理解语言入手,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需要经历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情感单纯的学生要真正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十分不容易,而要达到叶圣陶先生对朗读提出的要求:“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则更需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做必要、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感知“呈于象”,即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而后“感于目、会于心”,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再表达出有声的朗读。课文中凡涉及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的地方,必然有不少重要的句子,抓住它、理解它并读好它,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坐收“四两拨千斤”之功;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必须死死咬住,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有这样的语句:“……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此情此景如不能唤起学生的感悟,势必坐失良机。有一教师在教学这个语句时,只是不断地强调朗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语气中要带着惊慌,可是,几次教学后学生读起来依然平平淡淡,朗读中丝毫没有惊慌、生命危在旦夕的感觉。能怪学生吗?不!他们年纪小,又没有亲眼看见,更没有亲身感受过这样的灾难,怎会体会到甲板上的恐慌?如果教师通过启发联想,唤起阅读思维,启发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思考四个不同的问题:人们为什么半裸着身子?人们奔跑着去哪?你都听见了哪些尖叫声?为什么不用“哭”而用“哭泣”呢?这样,学生“循步入境”“入境始觉亲”,就能逐步体会到船上人们的惊慌和无助,在深入思考后,再让学生朗读文本,相信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朗读的有效达成必定会“水到渠成”。

二、抓课文语段中重点语句朗读中体味

课文中常有看上去寻常的句子,却常蕴藏着“巨大教学价值”,对学生来说,又容易被忽视,教师就必须通过精心备课,慧眼识珠把它“拎”出来,让学生反复咀嚼品味,“百味皆生”中实现朗读的有效训练。试举一例:笔者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从“卓越”一词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对课文主人公雷利的父亲的了解,之后,抓住易被学生忽视的关键句子: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深切感受作为优秀观察员的父亲舍“小家”“小爱”,成全“大家”“大爱”崇高而伟大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学生畅谈该如何读,一方面提醒学生应抓住“我、妈妈、在场的叔叔阿姨、全世界”等关键词进行朗读,读出理解;另一方面则进行朗读技巧指导,点出在朗读“他呼唤的是……”时,应将气息下沉,从心底发出“呼唤”,在学生尝试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范读,再让学生仿读、比较、自省、再读,在学生品尝到成功“甜果”时,对文本中最后三个“和平”进行朗读,学生将学到的朗读技法“迁移”过来,产生多种朗读方式:有的认为朗读时语气要一个比一个强,因为爸爸要让全世界每个角落都能听见和平的呼唤;有的认为,要一个比一个弱,因为和平的愿望深藏在爸爸内心,呼唤是发自内心的;有的认为在节奏上前两个“和平”要紧凑,后一个“和平”停顿一下再用气息推出,这样体现“和平”是爸爸的夙愿。学生的多种思维有理有据,不但证明全体学生被调动了起来,而且情动于“思”,思中有悟,不同的朗读反映了不同个体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学生这个时候不但乐于读,而且通过朗读感悟良多。

三、抓课文语句中重点词语朗读中感知

执教《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紧紧围绕着“探出头来”这个词和“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个重点句进行有效朗读。在和学生交流喜欢的句子时,有学生点到喜欢“探出头来”的“探”这个字。仅仅说喜欢显然不够,作者运用了一个“探”为什么让你喜欢,作者此处拟人描写的妙处才是课堂应当挖掘的。于是笔者又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词?”学生说:“因为这是拟人的写法。”此时,顺势而发,追问:“拟人怎么就让你喜欢呢?”引导学生回到句子去读“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当学生不太肯定或者比较茫然、疑惑的时候,就让他读、读!学生经反复阅读后,发现这个句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雨后春笋”的鲜活画面,再联系上下文读,发现“许多”“成群”和这个“探”之间的言义关联密切,这句话明着写了笋的生长,但是作者没有说“长出头来”,而用的是“探出头来”,这不仅仅是一字之差,它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感受,情感的表达。字、词、句“穿”起来反复朗读使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感受到这哪里是许多鲜嫩的笋,分明是许多鲜活的小朋友,是一个个好奇的“笋芽娃子”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充满个性理解的朗读呈现出来了!有的学生抓住“探”读得俏皮可爱,有的学生强调“成群”读得欣喜高兴,有的读得轻声神秘……个性朗读、多元见解。至此对于拟人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感受似乎可以结束,其实不然,课文中同样运用拟人表达方式的句子还有,让学生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通过字、词、句反复朗读并感受作者拟人表达的写作手法与情感;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联必须靠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去领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句子里饱含的独特情感,学生在反复朗读、品读、精读中,思维和朗读能力都在升华,从而领悟、欣赏文中作者就是这样在看似不起眼的一处处景物描写中,将自己融入乡下人家,并对此情此景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到这里,本课教学任务似乎已完成,然而笔者却再次“借力打力”,从本课到指导学生悟学语文之方法:读语文书,注意留意看似不经意的字、词、句,想想为什么这样写……就这样以字连词、以词连句,以句连篇,感知全文。

著名教育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显然,“读”主要指的是朗读,更是有效性的朗读。教师在课堂上敏锐地把握课文重点语段、语句、词语进行有效朗读,无疑是进行有效朗读的目标追求。

上一篇:高职护理药理学"因材施教"初探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