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7-08 01:08:27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经走进我们语文课堂六、七年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语文教学课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换。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不再仅仅是考试的道具,更是滋润学生心灵的清泉。但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致使语文课没有“语文味”,变成了“大杂烩”,变成了“四不像”。此时,务必会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反思,更加明确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和新模式。

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那些不出彩的字词教学,那些考试不再涉及的语法、文体、修辞等内容好像不需要了,甚至谁在讲这些内容就跟不上形势了,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奇的教学设计、精美的教学课件和热闹的小组讨论。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7实际上,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不是形式而是实质。笔者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下列加以匡正:

一、拓展延伸少一些潜心会文多一点

拓展是为了学生思路的延伸。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但有些教师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这会导致语文课成了知识拼盘课、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切勿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等。否则语文课形成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必须要把握好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要知道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

二、空泛表演少一些扎实训练多一点

在语文教学实施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实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课堂教学者,把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加深理解,加大思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表演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们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境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而且在表演中老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示范,让学生体会每一个角色说话的语气,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朗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很巧妙地融合在表演之中。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因此,只有空泛表演少一些,扎实训练多一点,才能使语文学习回归本源。

三、合作讨论少一些 朗读品味多一点

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那么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可我们的老师专为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就小组讨论,互相合作,协作探究,不注重效果。只追求了形式,做了好多无用功。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开展,这样的交流讨论才会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同时,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在此,我们就更会理解“静而则思”和“学则需疑”之内涵。因此,要遵循“书读百遍,其意自解”这一规则,展开大量地朗读,认真地品味,深深地感悟和积极地思索,全心全力地学好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教师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也许昏昏欲睡,或许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结果只能是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弊病是必须要改革废除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模式上进行变换,尤为重要的是立足思想上更新观念,走进新课程。

上一篇: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和思考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加强训练“三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