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路上“忘”了生命:四个大学生的“英雄父亲”

时间:2022-07-08 12:33:13

报恩路上“忘”了生命:四个大学生的“英雄父亲”

重庆市垫江县农民杨明达,一边照顾患有神经性头痛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妻子,一边靠捡垃圾先后供出四个大学生。在那偏僻的乡村,他用瘦弱的臂膀担起了家庭重担,也担起了铮铮“英雄父亲”的殊荣。然而,当苦尽甘来近在咫尺,他却罹患恶疾,生命岌岌可危。在暗无天日的厄运面前,他却不遗余力地进行着自己的报恩计划……

四个孩子的父亲,家垮了梦不能灭

今年63岁的杨明达是重庆市垫江县杠家镇农民。随着儿女相继出生,一个六口之家生活虽然过得有些紧张,但也没有太多忧虑,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清贫,但杨明达却有着一个梦:那就是教育好孩子,让他们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然而,现实的残酷似乎与他的梦越来越远。

1999年,对于杨明达一家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家里仅有的3间瓦房因年久失修垮塌,家具也被悉数砸坏。杨明达抚摸着变成废墟的砖瓦,一阵眩晕。四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泪汪汪地望着父亲:“爸爸,房子没了,咋办哦?”

看到房子变成了废墟,杨明达也束手无策,对未来一片茫然。但看着孩子们的朦胧的泪眼里充满希望的眼神,杨明达很快收起了无助的表情,强颜欢笑。他知道这个家已无法重建了,患有神经性头痛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妻子任淑兰,因没钱治疗,已多次病倒在地里。在那个灾难集结的春天,他并没放弃,没有听从命运安排,而是辗转寻找命运的出口。

经过仔细考虑,杨明达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举家迁往离家几公里外的桂溪镇春花3社。这里是城郊结合处,有很多闲置的土地,他决定种地卖菜供孩子读书,为4个孩子圆梦。杨明达以每年100元的低价租到村民江朝安的房子,好心人江朝安看他家实在是太贫困,后来就没有收他们的租金,还把自己的土地送给他们耕种。杨明达还从4户村民手里租了十来亩土地种蔬菜,租金就是帮这4家人交完公粮,他们就在此定居下来。

为了能供四个孩子读书,杨明达夫妻一年四季顶着酷暑寒风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然而无论怎样努力,卖菜一年纯收入不到2000元,日子过得穷困潦倒,一年到头家里难得沾上油荤。孩子们上学了,杨明达和妻子长期吃着用白菜和着米煮成没有一点油水的烫饭,但收入还是不够四个孩子吃饱。一对双胞胎女儿在学校住读,每顿饭,她们都只打一份饭菜,合着吃;上高中的儿子每天也只能吃上一顿饭。有一次,家里实在是没钱了,两个女儿周末返校时带走了家里的所有结余,可那也只够她们回校的路费。

杨明达第二天挑起一担粮食去集市卖,为了节省每一分钱,他是一清早起来步行挑过去的。肩上负重压的他有些喘不过气来,黎明的路上留下一个颤颤魏魏的背影。卖完粮食,他步行几公里到学校给孩子送去了凑来的24元生活费。两姐妹知道那钱是父亲刚卖粮食换来的时候,心中深深的父爱在颤魏的背影后化作酸楚泪雨。两姐妹抽泣着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父亲对她们无私的爱。

二儿子杨天罡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重庆市巴蜀中学录取,三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杨明达很欣慰。高中快要毕业的时候,学校召开家长会,杨明达用五角、一角甚至硬币凑齐车费赶来重庆。他见到儿子消瘦了不少,非要留下20元钱让杨天罡买点荤菜补补身子。杨天罡知道那是父亲回去的车费,说什么都坚决不要,但还是没能拗过父亲,杨明达硬把一把皱巴巴的钱塞到了杨天罡的口袋里。看着父亲离开的佝偻背影,杨天罡怔在那里,一句爸爸没喊出口来,泪水已布满脸颊。兜里揣着浸满父亲汗水的20元钱,杨天罡的脸上却是总也擦不干的心酸和感恩的泪水。

孩子们看着爸妈那么辛苦,他们常常有放弃读书外出打工的念头,杨明达坚决反对:“我就是没文化,才会让你们吃这么多苦,难道你们也想重蹈覆辙!”四个孩子并没辜负他的期望,学习中一直很努力,成绩优异。二儿子杨天罡是垫江县进入重庆市首届高中“宏志班”的四个人之一,在高手如云的巴蜀中学依然保持着中上等的成绩,且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俗话说:穷苦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杨明达年幼的四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他们不攀比,不炫耀。身上穿着衣服也基本是别人送的,几个孩子还为了分担父亲的负担,上学期间当起了“拾荒匠”,那怕一个矿泉水瓶子只卖一角钱,也不放过,见到有价值的东西就捡起来,再集中出售。放假了,孩子们一般都不回家,这样可节约路费。因为他们深深的感知到父亲曾经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就算家垮了,你们的梦也不能灭呀!”

“英雄父亲”不能倒下,一个山村的爱心团体

每当孩子们放假回家,杨明达看到带回的成绩单时,脸上毫无隐藏的流露出久违的笑容。但当他们离开家的时候,他就笑不出来了,不是因为父子间的不舍,而是每次返校时就会有一个孩子的学费没有着落。随着孩子们学业上升,经济缺口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为了支付四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杨明达开始在别人的异样目光中捡垃圾。

有一次,杨明达走街串巷的收了两大麻袋的废品,路上遇到了三个地痞,他们指着他嘲笑道:“看看像个什么动物?”杨明达装作没看到没听到,继续往前面走,但对方并没罢休,拦到他面前,趾高气昂的看着他。杨明达无奈的叫他们让开,其中一个小混混说:“看你的样子还叫我们让开,你不想活了吗?”“要想从这过,留下过路钱。”杨明达说:“求求你们了,我是真的没有钱。”那几个小混混折腾一番后发现是真的没有油水可以捞,就扯下他的麻袋,将他里面的东西踢的乱七八糟的,然后扬长而去。杨明达看着散满一地的废纸和瓶子,默默的捡起来。回家后,他没有向任何人说起,依然和从前一样钟爱着这份“事业”。

杨明达夫妇整天在田间忙碌,农闲时就走街窜巷地捡垃圾,受尽了白眼,但往往劳累一天也仅仅只能挣到三、五元钱,对几个孩子的学杂费来说微不足道。但杨明达依然十年如一日的继续忙碌着,从不抱怨生活辛苦。

杨明达不管怎么努力创收,生活依然窘迫。面对生活的艰辛,他却用一个父亲的肩膀为家支起一片天空,他还时刻鼓励孩子们,现在的困难都是暂时的,要好好学习知识,将来才能建设祖国。

在教育孩子上,杨明达坚信良好的品德才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素质。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好的,内心都是纯真的,如果能够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感恩,就一定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杨明达有了自己的方法,他时常和孩子们在院坝里坐着聊天,告诫孩子们虽然物质上贫乏,但精神上一定要富有,穷得要有志气。

渐渐的,四个孩子相继考上了大学。孩子们有出息了,杨明达很高兴,但经济却变得更加糟糕,夫妇俩只能拼命捡垃圾。好几次,

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妻子任淑兰晕倒在垃圾堆边,每次捡回一条命醒来后,又不得不拖着麻袋继续在垃圾堆里为希望而创。

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时间,杨明达终于病倒了,医生诊断为劳累成疾。从病床上爬起后,杨明达没舍得花钱去买点补品,没听医生的告诫,而是马不停蹄的奔走在县城和城郊继续抬破烂。由于连续高温,他晕倒在街上,还是好心人把他扶了起来。慢慢舒缓过来的杨明达看到周围围满的人群,有些尴尬的说:“没什么太事,可能是太阳太灼人了!”其实,他的状况早已传遍了附近村落,在村民眼中,他已是一个“英雄父亲”。

看着杨明达为了养活这个家如此的拼命,有的亲戚朋友劝他让孩子出去打工,减轻家里的负担。可“固执”的杨明达坚决不同意:“决不能让孩子们辍学,再苦再累也要让他们读书,我没有文化,才让他们受苦,不能让他们也跟我一样啊。”

地里好点的莱,杨明达和妻子舍不得吃,要卖了供孩子读书,他们只吃些别人给的老菜叶。

一些村民见杨明达日子过得太艰难,被他所感动开始主动帮他。孩子们的书费不够,春花4组村民都借钱给他,那怕五十,三十。杨明达每次看着凑齐的学费,心里被感动得暖暖的,一有钱就立马给好心人还去。杨明达的诚信与村民们对他的帮助形成了“良性循环”,春花4组的40多户村民都愿意借钱给他。有次孩子的学费没着落,两位村民打破过年期间不能借钱的习俗,毅然借钱给他解决燃眉之急。

对于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杨明达和妻子都牢记在心,并尽自己所能予以报答。哪怕是一棵白菜或是帮忙下力。在春花村不管红白喜事,杨明达都会主动上门帮忙,十年来,该地有30多位村民去世,每次他都会跑去打杂,搬桌子板凳,扛火炮。

后来,杨明达在苦难中供四个孩子读书的故事被垫江县的一名记者知道了,经报道,很多人被深深感动,杨明达收到各方的捐款,凑够了孩子的学费。

2007年,杠家乡乡长周林对他家特别的照顾:一家6口全部享受了农村低保,每月有近200元收入,是这个家继捡垃圾后的又一笔丰厚收入。

杠家镇镇长谭必胜、宣传委员杨德明知道杨明达的事迹后伸出了援助之手,并教育他的孩子尽管家贫,也要爱党爱民。为了感谢谭镇长的帮助,杨明达特地买了一包13元的烟送去给谭乡长,谭乡长见不收不行,便拿了200元钱回敬给他。

有了杨明达虔诚而执著的知恩图报,村民们对他的帮助源源不断。在这个村庄的爱心帮助下,杨明达熬了了一个又一个春秋,替孩子圆大学梦。

报恩路上“忘”了生命,“英雄父亲”反击命运

杨明达心里有本帐,上面记着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些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候给过帮助的人,他时常给四个孩子唠叨,要孩子们记住那些好心人对他家的恩情,以后要懂得报答。

慢慢的,孩子们都逐渐要毕业了。孩子们假期在大城市里做兼职当家教,虽然这对于一年四五万的学费来说微不足道,但是能让杨明达松一口气。儿女均成才,杨明达感到吃的所有的苦都值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然而,就在他很快就要苦尽甘来时,命运却没有放过这个已经饱经沧桑的家。

2009年春节,当63岁的杨明达拖着一个烂麻袋从街上回来后,就一下子瘫倒在床上。他几天前就感到心里疼的厉害,但并没太在意。见实在站不起来了,杨明达在妻子的陪伴下来到县中医院去检查。当医院下达诊断那刻,他顿感天旋地转:你被诊断出患了心肌梗死。医生建议他做手术安心脏支架,要8万元左右费用。高昂的手术费容不得他多想,他藏起病危通知书溜出医院。在家靠吃中草药维持生命。

杨明达每天都被疼痛折磨着,但仍然坚持拾破烂。他只想在有生之日给妻子和儿女支起一片天空,外面已经欠账6万多元,他想在自己离开世界之前能够尽量还清。杨明达去了城里在工地上找了份临时工,虽然工资可观,但是活很累。刚去时,包工头看着他孱弱的身体,觉得他吃不消,有些犹豫。最后在他着急的保证下,讲清家里的情况,包工头才被打动了,让他在工地呆了下来。

杨明达不敢将自己的病情告诉儿女,担心影响他们学习。已经停药的他仍日复一日忍着疾病折磨一直劳作着。“每一天,都可能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杨明达顾不上想这些,担心自己时日不多来不及报答帮助过自己的恩人。他作出了一个报恩计划,回家后总想着为乡亲们多办点事。

杨明达更加卖力的为乡亲办事,去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村民刘东辉曾经借了两百元给他,不知道用什么来感谢,看他家的菜田没人帮忙,自己拖着病态的身子去田里帮了一天的忙。杨明达很感谢当年报道他的那位记者,听说他过生日,卖米凑了100块钱给他。

他很感谢让他免费住了十年的房东,总是寻找时机替他整理田地。房东去世后,在丧期还免费的提供蔬菜。房东的儿媳妇还经常请会针灸的他去给婆婆治疗,今年当准备再次请杨明达去针灸时,看到老杨憔悴地躺在床上,没有继续说下去。老杨却从床上坐起,径直朝房东江朝安一公里外的新家走去。

回到家时天已经漆黑了,“还是老毛病,给她扎几针就好了。他们给钱,我没收。”杨明达又躺在床上,对妻子意味深长的说。“唉,他们对裁家有大恩,住了10年都不收房租,怎么能收钱。只怕我活不了几天,那么多好心人,我报答不完……”杨明达闭上眼睛尽量保持精神。

如今在溪镇春花村暂住的杨明达已经面临无家可归的局面了,县上为了发展经济,在此建工业园区。在那空荡而破旧的村落里,就只住着杨明达一家人。6月初,这里所有住户必须全部迁出。老杨和妻子没地方去,没有了地种,没有了房住,夫妻俩整天忧心忡忡。

当初在工业园区征地时,房东告诉杨明达,“我卖个偏房给你,你再扩建一下,拆迁补偿时也能得点补偿。”

杨明达拒绝了:“不能这样骗政府的钱,这是搞假,有些事情不能做。”

可是就是现在住的那个地方,家里除了两张床和一台亲戚送的过时的黑白电视外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连简陋的厨房用具也是房主留下的。现在的杨明达也不比当年硬朗,背更驼了,一副病态。但他依然不遗余力的报恩,在回馈村民的路上,多次差点丢了性命,村民们既感动又心疼,决定想办法帮助他。

“做人要知恩图报,除非死了……”生命岌岌可危的杨明达用这样的“家训”教育子女。朴实的语言,却折射出一个农民豁达无私的胸怀。大儿子杨天伟总算毕业了,他决定回重庆工作,用自己的能力和父亲齐肩并战在感恩的路上。

2009年6月初,杨明达报恩的事情被媒体纷纷报道后,立刻引起了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当地乡政府纷纷为他捐款,在了解到他家里的实际困难后。垫江县民政局领导来到他家,送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桂溪镇政府也送来1000元救助金,并表示继续关注其生活状况。“党的恩情,我们全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杨明达感动得哭了。在一些好心人士的帮助下,杨明达的病总算有了眉目,一些医院已和他取得联系。但愿有朝一日,这位英雄父亲能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上一篇:第四宇宙速度(节选) 下一篇:“穷孩子”刀捅“富孩子”:这场意气相争代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