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探微

时间:2022-07-08 10:01:56

利用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探微

摘 要:分别简略解释了“生命”“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生命教育”的含义。从素质教育出发,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出简单探析,并简要介绍江苏、上海、香港生命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为例。提出教育应从生命的本义出发,呼吁回归生命体验的原始。

关键词:生命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回归

一、生命与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

何为生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解释:“生命像一粒种子,藏在生活的深处,在黑土地和人类胶泥的混合物中。在那里,多少世代都留下他们的残骸。”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由身与心结合而成,身是生理,心为精神;但以心灵为主体。

何为教育?《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通常解释为教化培育,即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解释其尚不了解的现象、问题或行为。

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再以传统的面对面说教,收效甚微,单一的安全教育形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认识发展,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生命意识的教育将使师生发展走上一个台阶,并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网络在线学习、智能终端移动学习和随时随地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东西,已经进入普通家庭,被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广泛接受并熟悉,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网络空间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走向有着很大影响。

网络的出现,一下子拓展了未成年人受教育的空间,造就了新的教育天地。为此,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挖掘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能够彰显个性的空间,又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安全意识的提高,符合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开始探讨生命本质以及生命回归等问题,呼吁学校教育要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生命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生命教育也得到大力提倡。

三、生命教育效果

1.学会珍爱自我,自我认同意识得到增强

2.学会与人共处,关爱他人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得到转变,懂得了怎样与人相处,懂得了感恩父母和老师,明白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同时对动物、植物也懂得了应该去爱护,初步明白了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对校园网络的开发和利用,一改原来单一的面对面说教模式,使多角度、多渠道、多元化地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成为现实,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未成年人生命教育不再出现真空,家长、老师可以很自然地走近他们,甚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这提高了学校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青少年生命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层次的:首先是生命安全;其次是生命成长;最后是生命情感与态度。生命教育重在形成贯穿各层次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的教育系列。

小学阶段重点帮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内容包括了解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亲近自然、尊重生命;了解自己的身体;乐于交往;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交通、生活安全的基本技能,学会自我保护……

通过信息技术学习空间与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摸索出一套利用网络空间资源的正能量,同时又能建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起到良好促进作用的教育模式。通过校园网络开展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的四位一体生命安全教育,最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之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马铭记.人生箴言[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2]侯晓明.让青少年在生命教育中健康成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81-85.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