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遍”的字形演变

时间:2022-07-08 08:32:41

内容摘要:本文从字形的角度对周遍义的“扁”“”“遍”三个字进行了考察,揭示了“扁”“”“遍”三字字形演变的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重文 异体字 字形演变

一.异体字的相关定义

古代“重文”,即“所谓音义系统形体变异”的字。沈兼士最早指出:“许书重文包括形体变易、同音通借、义通换用三种性质,非仅如往者所谓音义悉同形体变易是为重文。”上个世纪50年代丁西林提出异体字的定义: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王力定义异体字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按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裘锡圭定义异体字为:“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通的字。严格地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一字的异体,才能成为异体字。”蒋绍愚定义异体字为:“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强调了异体字一定是“为语言中同一个词而造的”,在功能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构形方面的条件。王宁将异体字限于异构字,与异写字区分开。他认为,异构字在记录汉语的职能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音与义绝对相同,“不论在什么语境下,都可以互相置换”。

二.周遍义“扁”“”“遍”的演变

1.从“扁”到“”

扁,署也,本义为表示题署门户的文字,即匾额。早在《战国文字编》中便已经收录了“扁”字。但是,语言与文字的发展往往不是同步的,语言中出现表示“周遍义”意思的词,但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因此就借用与之同音的“扁”字来记录它。最早记录“周遍义”的“扁”字出现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记录了两例周遍义“扁”字的使用:“上信无事,则万物周扁。”“五者扁有,则不沽〈活〉矣。”这里的“扁”字都是周遍义的“扁”。这样一来,同一个字形“扁”字,记录了两个不相关的意义。因此,为了与原有题署义的“扁”字相区别,在“扁”字字形的基础上,大约在西汉初至东汉时期中逐渐演变出了“”字字形。

“”字字形在《汉印文字征》中就已出现。许慎认为“”为“币也,扁声。”至于为什么是“币”的意思,许慎没有解释。关于这一点,马叙伦的解释比较妥帖。马叙伦认为“,币也,非本义,亦非本训。玉篇作周币也,与易益虞注同。伦谓有周币之义。古书皆同,盖本义为周行。”“”为形声字,“彳”为形旁,“扁”表音的同时也有“周遍义”。彳,读为chì,习惯上又称为双人旁,本义是慢步行走,从“彳”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彳”与“扁”相结合,因此有了“周行”之义。“币”本义指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后引申为货币,货币的流通性与“”的“周行”之义相近,而且,“币”为毗祭切,“”为比荐切,二者反切上字音同,因此,“”又假借为“币”。

2.从“”到“遍”

“”与“遍”是异体字,两字有相同的声旁,而形旁不同。从“”到“遍”的转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异写,即从“”到“辶”的草书楷化,这为其字形演变提供了前提。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楷化是汉字中的一种文字现象。楷化字多为民间书手所用,又称楷化俗字。二是异构,即在声旁“扁”的基础上,采用义近形旁的换用。秦汉时期是汉字隶变的重要时期,形声字从形体到数量都有较大的变化,义近形旁换用现象最为突出。彳,小步也,象人三相也。,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彳和辶均与行走有关,从“”到“遍”,完全符合形声字义近形旁换用的条件。因此,在百纳本《汉书卷八・列传第五》的注释中,有了这样的明确记载:“赞曰:孝元之后,有天下。师古曰:孝元之子孙遍得为天子也。即古遍字。”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1965《甲骨文编》北京:中华书局.

[2]刘世儒1965《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3]郑林曦1982《精简汉字字数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沈兼士1986《汉字异读法之一例》,《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5]裘锡圭1988《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

[6]蒋绍愚1989《古代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王力1999《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

[8]汤余惠2001《战国文字编》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9]王宁2002《汉字构形学讲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0]李国英2004《异体字的定义与类型》,《异体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上一篇:工科高职院校《口才与沟通》课程设计研究 下一篇:国内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