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与路径的创新

时间:2022-07-08 08:05:03

试论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与路径的创新

摘 要:大学物理是理、工类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体系完整、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等特点。当前,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应当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构建起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思维能力。基于此点,本文对从创设问题情境、运用交互式教学法、尝试投票教学法、改进实验教学法等四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与路径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物理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 交互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30-01

在传统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习惯采用陈述式的语言来进行教学,由于过于重视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也没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思考的空间,致使学生很难接受教学内容,这也是教学效果无法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改进和创新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多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后,他们自然愿意进行探究,这样便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首先,可在问题的背后隐藏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物理学有关的故事。例如,在教学波动光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什么是光的本质这一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介绍一些历史上与该问题相关的争论,然后引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学生便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找到问题的答案,即光具有波动性。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设计问题时与现代科技相联系。例如,在教学光的偏振时,可提出“立体电影是什么原理?能否拍摄出立体照片?”等问题,进而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激起学生想要学习课程内容的欲望。

2 运用交互式教学法,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交互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交互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提供了实施平台,而且也为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了必要条件。由于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并且很多题目的难度比较大,为了使学生对物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民主、平等的氛围,给予学生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机会,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从旁加以引导,使学生有明晰正确的思路。例如,在力学中的三个守恒定律教学完成后,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章的内容了解得更为透彻,可将1/4光滑圆弧形表面重物下滑过程中摩擦力做功的求解当做例题。由于该问题能够从功的定义、功能原理以及动能定理等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答,所以可借助多媒体的白板功能,按照不同学生给出的解题方法进行推导和演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作为指导者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并引导学生根据功、能、力的方向进行逆推,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通过运用交互式教学法,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都融入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方法,显著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3 尝试投票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能够在课堂全部时间内紧跟教师思路的学生少之又少,尤其在教学枯燥、乏味的物理内容时,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也在逐渐降低,导致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利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只能使部分学生得到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教师仍然无法了解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投票物理教学法,使全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学生投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例如,在教学导体球壳表面电荷分布的内容时,教师先要介绍带电小球在导体球内外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而后让学生分析小球偏离导体中心时导体球内外表面的电荷分布,并给出四个选项,让学生根据选项投票,表明自己的观点。在统计完投票结果之后,教师发现选择正确答案的学生并不多,这时教师可以让不同选项的学生陈述自己的选择理由,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教师对错误的思路进行适当引导。接下来,教师再利用物理原理对电荷分布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但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二次投票做出选择,这时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答案是正确的。通过投票教学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4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并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完善,并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同时,还应当增加开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借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全部是自己动手操作,这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此,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积极应用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应当在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完成的基础上来开展,实验的题目和要求可由教师负责设计,并为学生提供与实验相关的器材和场所,实验原理和所需的技术参数则可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来获取。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的基本要求,自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设计性实验,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应当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以此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又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可让学生自行设计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综合能力获得了显着提高。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仅仅运用以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寻教学创新路径,从而为提高物理“教”与“学”的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岚,彭志华,饶益花.多种教学手段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优势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118-119.

[2] 伊茂明.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7):62-64.

[3] 支鹏伟.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1):33-35.

上一篇:浅谈高职药物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支持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