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课堂默写

时间:2022-07-08 07:08:00

细谈课堂默写

【关键词】课堂默写;积极作用;消极影响;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60-02

【作者简介】徐莉芳,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学(江苏常熟,215523)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德育带头人。

默写,顾名思义,就是将记忆中的东西用文字写出来,因其实用、易操作、受众面广而被中小学教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近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连续推门听课多节,一节初二物理常态课上的默写引发了我些许思考。

物理课上,教师让学生默写了几个概念,然后默写了一道“典型例题”,因为默写的时间短,对于概念只要默写关键词,对于题目与其说在复习解题过程,不如说是在默写答案。课后我了解到,这位物理老师每天布置的回家作业就是背诵上课讲过的知识点和例题,学生第二天默写必须人人过关。这种教学方法在同组教师中也有争议。

熟读百遍,其义自见。“默写”这一教学手段的确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好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如语文、英语学科中的一些文学常识、重点词句,学生必须反复朗读背诵才能记住,再通过默写加以巩固。

然而,当我发现一天七节课,其中五节都有默写任务,文科在默写,理科也在默写的时候,我在想:默写,难道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吗?为何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上基本没有默写呢?尽管我是个英语教师,也经常要默写,但我从来不认可默写是英语教学的“利器”。在我看来,适量的默写对学生的成绩和习惯的培养有一定好处,但过多的默写、单调的默写及被动的默写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它不仅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消极影响,也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默写,会让记忆变得机械。每天有默写,多门功课要默写,会加重师生的负担。当默写成为一种常态后,教师、学生会很依赖于默写,今天教什么,明天默什么,什么重要默什么,什么易忘默什么,期中期末复习阶段还会多默点,于是很多知识的学习止于“记住”,至于方法、路径、理念、价值等许多本质的东西反而渐去渐远。而当思维的过程被压缩成知识的背诵与默写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兴趣则会受到严重影响。我相信“记忆是要有感情的”,没有感情的记忆往往不会长久,“死记”的东西也不可能“会用”。况且,学习学科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情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中小学教学意义所在。

其次,默写,会让学习变得很被动。对于学生来说,一次次的默写,让他们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中,接受着教师一天又一天的检测,何谈学习的主动性?工作中,我经常看到有教师不分层次地布置大量抄写、背诵的作业,有教师本该在课堂完成的默写却爱占用学生自习课时间进行,还有英语老师会让学生或家长将第二天要大量默写的内容的中文先抄好在默写本上,类似“霸道”或“专制”的做法,学生没有话语权,更没有选择权。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只记教师要默写的内容,还会认为上学就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变得很被动很枯燥;经常默不出的学生还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做学习的主人”“快乐学习”似乎只能是口号而难成现实。如此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学生对学习没有了热情,缺乏了主动,何来愉快和创造?

最后,默写,会让教学变得很功利。因为过多的默写、默写不合格后的一次次重默、理科当文科来教也要默写等等都是教学急功近利的体现,而功利的教学无形中会削弱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无视众多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长远发展。

默写有利也有弊。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正视习以为常的默写教学手段对学生当下的影响。而如何充分发挥默写的积极作用,减少默写的消极影响,让默写不再束缚学生的行动和思想,关键在于教师。为此,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尽量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默写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超越传统的“藩篱”,对默写的理念、内容及方式都有所改变。

我在英语默写的时候经常会让英语困难学生自己定默写的内容和数量,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记住一些东西。而对于擅长英语的学生,我则建议他们挑选一些自认为难或易混淆的内容进行默写,尽管会增加批改的难度和工作量,但这样做,学生乐于接受,默写的负担也不会太重。有时候,我会用“表演”替代“默写”,特别是学生课堂表现特别棒的时候,我会用“明天不默写”作为奖励,学生自然特别开心。我有时会在批学生默写的时候写上几句鼓励的话或课堂上不便说的“悄悄话”,默写本成了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其次,老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提供一切可能的空间,作为教师,绝不可以停留在单纯的知识教学,也不要让默写“绑架”了学生的思维,而应充分挖掘学科价值,关注学习情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的过程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们学会思考“为什么”,探究“还有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的目的。

上一篇:提高初三学生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心脏病报警的10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