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发行渠道

时间:2022-07-08 06:02:04

我所理解的发行渠道

八年前,我在汽车、家电行业两家上市公司从事过市场营销工作后,阴错阳差地进入出版行业,开始做图书发行。

我发现,这是个很有趣的行业,厂家(出版商)之间的业务经理们经常能做朋友,还会一同出差巡视卖场(书店),平日里还可以互赠产品的样品(样书),谈业务经常会有第三方或者第N方的同业人员在场。日常业务中代销、无条件退货是主要常态;很少有人能算明白退货率;发行中的产品残损出版商基本全额埋单;约定账期基本形同虚设;无合同状态下的口头约定业务屡见不鲜;将人脉等同于渠道……随便拿出两条,在别的行业都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图书发行这个行当确实很奇葩。

曾经听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老师说,出版发行这个领域,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低级问题存在,只能说明一点:人不够优秀。我想这个行业,还是有不少人才的,之所以如此“奇葩”,主要是因为市场竞争不充分!人,要放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平台上,让发行为出版赢得商业尊严,这个行业才有救,这个平台是什么呢?

渠道。

“你到底应该搞定谁?”

哈佛商学院的营销理念,被本土的销售圣经中国特色后,先知的销售经理们将营销秘籍概括成金灿灿的两个字——“人脉”。图书发行这个行当的人脉,坦率地讲,真的是小圈子。

就那么多经销商,公共的资源,你认识他五年,我认识他三载,你说我们谁和他更熟悉?他欠你50万,我欠你80万,我们俩同时拍给你25万的书款,你觉得我们俩谁是更优秀的经销商?

我常常能接触到,业务经理们对于某书店的采购客情关系理直气壮——我和他一起吃过多少顿没日没夜的饭;我和他一起喝过多少没日没夜的酒;我和他一起健康地捏过多少没日没夜的脚……这时候,我总想问,你和他一起吃过多少顿早饭?你像自家人一样去过他家喝过一口汤吗?在他都带上金表的时候,你会自己掏钱请他吃个路边摊,一边对瓶吹着啤酒一边撸串吗?好吧,即使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你们是自己兄弟,那么,你的产品没有产生销量,书卖不出去,他仍然会给你书款吗?给多少次呢?

这个时候,你是否会感慨酒白喝了?还是觉得,酒还是喝得不够多?你搞定他了吗?不要说采购欲壑难填;不要说人情冷暖、拍屁股转身就不认识人;不要说采购换人了我得重新搞定;也不要说自己换了区域得再战江湖推倒重来,摆上酒,来来来,哥们儿今天再一次初来乍到,拜个码头,重新喝。行吗?

过去了,都过去了。不仅仅是那个时代过去了,当市场足够开放,足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大家都明白,即使你搞定了人,也仍然搞不定事,因为你搞错了人。你应该搞定谁?是采购吗?是书店老板吗?是码台的店员吗?

都不是,是读者。“你真的拥有渠道吗?”当你为回答这个问题迟疑不决时,你是不是暗自思量一下“到底应该搞定谁”,渠道是人,不是人脉。而这个“人”是读者。

我们不能让做发行的业务经理向所有读者逐个推销图书,我们的发力途径是影响、顺应购买习惯,尽可能的提供购买便捷。

“有多少经销商是合适的?”

以社科、文学图书的发行而言,全国的批发+零售,民营+新华,核心的经销商加到一起也不到100家。100家经销商在别的行业来说,是个超级大的数字,其他竞争充分的行业,不少领头生产商,全国也就20家以内直接供货的一级商(但是他们的一级商往往只一个品牌的产品)。

可是,这100家图书经销商是行业公共经销商,也就是说,这100家经销商基本属于所有的社科、文学出版商,有多少这样的出版商呢,1000家左右吧。平均来说,每10个出版商,才能分到1个经销商,我们的出版商太多吗?还是经销商太少?美国有几万个出版商,美的集团在全国也就三十多个一级商……看来两者都不是,是我们的经销商太小。

毋庸置疑,经销商影响渠道购买,但经销商不是越多越好,这个道理就像纸币不是发行得越多越好一样。

客户在变,我们的产品也在变化,所以,渠道客户的结构梳理是必要的, 这要视出版商各自的产品特点、出版规模以及企业战略量力而行。目前的市场变化,优势的电商、超大型的新华中盘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这里我不援引开卷的数据,只是想说,大家不要担忧,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以前开的客户太多的,退货率失控的,该收就得收了。市场意识强的出版商已经把利润考核放到了台面上,这也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这也是读者消费习惯变革的必然。

“渠道变革是消费习惯的变革”

还在充满着旧书发霉味道的小书店购书吗?还在西单、王府井这样人头攒动的新华书城排队交款吗?你是哪个电商的白金级别会员?在什么样的终端上阅读新电子书?你自己的作品每天在豆瓣上发表,每个月稿酬是多少呢?你有无发现,自己本身也是个媒体,在影响别人的阅读吗?

是的,我们的阅读消费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从销售的角度来说,就是渠道变革。这种变化,留给我们的课题就是创新。

如何渠道创新呢?

图书馆配书折扣越来越低了,继续降折供货吗?实体书店卖场架位争夺越来越激烈,继续靠买专架死守阵地吗?电商又开始新一轮以店庆的名义血洗读者钱包了,你家给了多少个点位的支持?

是不是觉得,割多少肉都不解恨,留多少血都不止渴?

怎么办呢?

盘子就是这么大个破盘子,就这个盘子里的东西谈事儿,最终还是那个破盘子,也谈不出什么个名堂。二分钱买个豆鼠子——贵贱都不是个物!

你知道吗亲,馆配也有电子出版物的馆配,这个可以有哦,还省物流费哦。

你知道吗亲,图书上做广告这事儿是没有法律规定不准的哦,以前的某条法律已经废止了,不信查查哦。

你知道吗亲,每年有N多影视公司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改编剧本啊,我们的原创小说那么多还在亏钱,现在都成立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影视管理总局了,我们是不是琢磨一下自己局里的事儿呢。

你知道吗亲,网络出版资质可以申请一下的哦,有了那个证证一些选题是可以先在网上收费阅读,然后再决定是否出版纸质印刷出版物的哦,别浪费纸了哦。

你知道吗亲,定制图书已经尝试有些年头了,按需生产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尝试过吗。

好吧,这些“渠道创新”是什么呢?是消费习惯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盈利模式的变化。出版这个行业,已经到了盈利模式不得不变化的阶段了。关于这方面,我想,接下来亚马逊和豆瓣会给大家上一堂很好的阅读课。

“我们是做发行的?”

不少发行部已经改叫市场营销部了,可人还是原班人马,脑袋还是原来的脑袋。谁有方法化腐朽为神奇,解决渠道创新这个世纪课题吗?我想,有方法的人的方法,也未必适合你我,方法总是具体而微的,人家做个柴静的书、李承鹏的书用的方法,告诉你了,你能用在你的书上?

思路是共性的,我们聊聊思路,这个不涉及商业机密,也挺风和日丽。

思路一:整合内容资源

当我们说自己是做发行的时候,我们忽略自己是做出版的。别嘴硬不承认。至少,发行和编辑掐架算是结构性矛盾。可是,我们是做出版的,说到底我们是做出版的啊。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资源。渠道创新根本在于利用好自身的内容资源,在于出版力的整合。“营销不是营销部的工作”,当出版的各个环节被营销工作牵引的时候,才是理想状态。说得更直白一些,发行得吃透产品。

思路二:我们的行为本质是经营

我们说自己是做出版的,那么在渠道创新这个环节是什么呢?是经营。销售工作不仅要吃透进销存分析,也要从经营层面管好自己,要会算经济账,要善于控制成本、发现利润点并追求利润。物流的成本,你关注的够吗?人的成本你一直还觉得是出版社的事儿和部门无关是吧?广告有评估吗?还一直黑不提白不提吗?

也就是说,除了会卖书,你还得会赚钱。并且,这是两件事,明白这一点很关键。

思路三:有所不为。

我们得先承认,不是所有问题,我们都有办法非常理想的解决的。发行这个行当它有着多年的痼疾,它有着很不商业很不职业的地方,出版面临的问题更像是一个行业转型中的问题,整体经营不够市场化的情况下,盲目出手,失败的概率确实很大。如果能作为一个经营思路和大家分享,我想这一条算一个吧——出版商应该量力而行,有所不为。

这是个有趣的行业,整天需要面对很多糟糕的情况,而同时行业本身却在用自己的产品劝导人们要真诚、善良、内心要强大,美得从容,笑得芬芳。

我常痛恨语言是最苍白的东西,它总是无法表达我们的全部想法以至于你我会被误读,这一点,姑且算作我不知轻重,写下这篇不成熟的小文章的借口吧。

上一篇:巧妙使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