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招呼语和寒暄语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语言的教学

时间:2022-07-08 04:52:20

从中西方招呼语和寒暄语看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语言的教学

摘 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语礼貌语言常常受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误解,甚至经常发生文化冲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会有许多外国学生,尤其是西方学生对汉语的礼貌语言很不理解。本文以招呼语和寒暄语为例,对中西方招呼语和寒暄语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语言的教学。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礼貌语言 招呼语 寒暄语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遵循约定俗成的礼俗规范,注意人际关系的调剂。但是,不同的文化,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礼俗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由于不了解他种文化的风俗习惯和交际策略,潜意识里以本地文化的习俗和规则作为标准去衡量和批判不同文化中的交际行为,并由此得出褒此贬彼或者褒彼贬此的错误结论。在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许多人还会因为过于依赖书本和词典,而忽略交际规则对礼貌词句运用的约束,不知不觉犯一些文化错误。

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语中的礼貌语言就常常受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的误解,甚至经常发生文化冲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学生,尤其是西方学生对汉语的礼貌语言很不理解。本文以招呼语和寒暄语为例,对中西方招呼语和寒暄语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语言如何处理。

二、礼貌的文化共性

礼貌是人类共有的文明行为,是人际关系的调和剂,也是维持交际者相互之间友好、合作与和谐关系的重要规范要求,这是各种文化之间所共有的。不同的文化之间礼貌的作用和表达形式有许多共同点,我们先来看看礼貌的文化共性。

毕继万先生认为,礼貌的文化共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礼貌是调剂人际关系的文明行为,礼貌又是体现相互尊重但又保持一定距离感的行为表现,注重交际关系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产,西方人也认为,人际关系的融洽比信息的传递更为重要。

2.委婉法是礼貌语言的主要形式。人们说话时,常常需要用婉转的方法表达真实的意图,这也是所有文化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共有的交际习惯。

3.“面子”,就是自尊心,它所体现的,是交际者所维护和尊重的社会形象,它是交际者对相互之间关系的承认和协调。中国文化有面子,西方文化有“face”、“self-respect”或“self-esteem”;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很看重面子,只是有关这方面的说话和表现形式因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

4.谦虚,在每种文化中都是体现尊重他人和避免矜夸的应有态度。

5.每种文化都有隐私观念(Privacy)。所有文化的共同要求之一就是人际交往中尽量避免干涉他人的私事。

在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承认礼貌的文化共性,而且应当认真研究礼貌的文化差异,注意礼貌的文化特征。

西方指导礼貌交际的著名理论是格赖斯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以及利奇的“礼貌原则(the 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等等,这些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共同点所在,是都强调了消极礼貌,即礼貌的目的是回避不和与避免冲突。许多西方学生学习汉语不理解汉语的礼貌语言,甚至发生文化冲突,是因为中国文化强调积极礼貌,目的在于主动寻求和谐共处,主张“和为贵”。在利害关系上,中国文化主张少计得失,慷慨待人;在人际交往中,主张谦虚谨慎,自谦尊人;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主张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毕继万,2009)。

三、中西方招呼语与寒暄语的文化冲突与分析

打招呼和寒暄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言语行为。中西方人们在这两方面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冲突较为突出。

(一)打招呼。

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是每种礼貌语言的重要方面。关于招呼语的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文化冲突屡见不鲜。

1.中西招呼语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交往及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许多外国人因不理解汉语招呼语而闹笑话或者造成许多误会或冲突,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1)有些招呼语被理解成了解信息的问题。例如,汉语的“吃了吗?”英语国家人会理解成询问对方是否已经用餐,因为这句话往往会被误认为是请人吃饭或要求与对方共同进餐的语言。

(2)有些招呼语又会被人理解为对别人私事的无理探听和粗涉。例如,中国人见面经常会问:“干嘛去啊?”“干什么去了?”英语国家人会理解为发问者在探听别人的隐私而感到不满。

(3)部分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喜欢明知故问。例如,见人在看书,就说:“看书啊?”见人去吃饭,就问:“吃饭去啊?”,等等。很多外国人甚至觉得这些是很愚蠢的问题。

(4)部分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喜欢说一些奇怪的实话。例如,“下班了?”“您来了。”等类似于“明知故问”的显而易见的话语。

(5)中国人“叫人”的方式也会被英语国家人误解为有事喊住对方,常常停下来等候“下文”。

2.中西招呼语的主要文化差异

中西招呼语的基本功能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种愿意与对方交往的礼貌表示。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误会或者冲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两种招呼语的侧重点不同。汉语招呼语重在关切和尊重,而英语招呼语则重在问候(毕继万,2009)。

英语没有称谓型招呼语,而汉语的称谓型招呼语却使用频繁。中国人在家庭、邻居、同事、经常见面的相识者之间只用称呼语打招呼的方式相当频繁,而且非常注重称呼的使用,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不同的交际对象,会用不同语体色彩和感彩的称谓型招呼语。例如“叔叔”、“阿姨”、“张老师”、“李经理”、“小王”、“老刘”等,亲戚邻里之间的称呼既平等又亲切,西方人听到这样的招呼,自然会以为说话人有事找他而等候“下文”。

英语最常用的招呼语是问候语,例如,“Good morning.”“Hello.”等,其格式简单,通用性强,重在对人礼貌,而不是感情的表达,所以实用的对象和场合也较广泛。而汉语的招呼语大多涉及别人的起居寒暖,给人以亲切关心之感,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人的礼貌,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关切之情。

汉英招呼语的差异和冲突是由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西方文化以个体为中心,重视个人行为独立自主和个人领地不容侵犯,因此招呼语的主要特征就是“问候”。中国注重相互关切和自谦尊人,强调感情的沟通和彼此的关切,上述称谓型、询问型和“明知故问”的招呼语正体现除了这一文化特点。了解了这些文化差异,就不难理解中西招呼语使用上的误会和冲突了。

(二)寒暄。

朋友、同事在一起时,总要谈论一些事情,以表示特请礼貌,因事会晤或拜访别人时,一般情况下,也会寒暄几句再转入正题,使得气氛自然,这是各种寒暄语的共同特点。但是,不同的寒暄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出发点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1.中西寒暄语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交往及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许多外国人因不理解汉语寒暄语而闹笑话或者造成许多误会或冲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喜欢探听和干涉别人的私事。例如,中国人经常问“你结婚了吗?”“你父母是做什么的?”等。

(2)西方人认为中国人爱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例如,见外国人时会说“您一路上辛苦了。”“您对这里的生活还习惯吗?”“您很会用筷子。”等。有人认为,这些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3)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喜欢给别人下命令。例如,“你穿得太少了,冬天要多穿点。”“你出去要注意安全。”“你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看吧。”等等。英语国家的人认为这些话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点虚伪,甚至有损于别人的自尊心。

2.中西寒暄语的主要文化差异

虽然都是寒暄,但汉英寒暄语的含义和目的不同。与汉语“寒暄语”相对应的英语是“small talk”,指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非严肃的话题进行的非正式的、轻松的交谈”。这与汉语寒暄语没有太多区别,但是,正如上述招呼语中,英语重问候一样,在寒暄语中,英语注重的是不涉及个人的话题,其目的是创造轻松自在的交谈气氛,而汉语重关切,汉语寒暄语表达的是交谈双方相互对起居生活的关心,因而必然大量涉及到个人问题。了解了这一区别,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上述的汉语寒暄语让西方人反感了(毕继万,2009)。

此外,中西方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会在寒暄语的使用中引起文化冲突。中国人对年迈体弱或有病的人习惯于表示关切,会询问病情或关切地嘱咐和劝告,让人感到关心和温暖。然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种关心不仅不会有感谢之情,还会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极为反感。

文化不同,寒暄语的话题也应有所区别,这是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应认真研究的问题。

四、中国文化礼貌的特征

只要不同的文化存在,文化冲突就在所难免。西方人学习汉语,与中国人交流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文化冲突,就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中国文化礼貌特征。那么,中国文化礼貌的特征都有哪些呢?

顾曰国将中国文化的礼貌原则总结为五条。

(一)贬己尊人准则。

指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称听话人或与听话人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二)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于礼貌,在相互称呼时要依照“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关系。

(三)文雅准则。

指出言高雅,选用雅言,多用委婉。

(四)求同准则。

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五)德、言、行准则。

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让他付出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顾曰国,1992)

中国文化不是把礼貌视为利益关系的公平调整,而是看成做人的道德要求,这种道德要求在礼貌上的表现是“仁者爱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不把礼貌简单地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而是将其提高到表达情感的言行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高度。总结起来,中国文化礼貌特征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以诚待人。了解了这些特征,西方人就不会因为中国人“明知故问”、“探听隐私”、“说正确的废话”、“命令别人”等言语行为而感到奇怪了。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礼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学生汉语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为根本目的。其中,语言交际能力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范开泰指出,汉语交际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汉语语言系统能力,即在使用汉语时具有合语法性和可接受性;第二,汉语得体表达能力,即能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具体条件和说话时的具体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第三,汉语文化适应能力,即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能适应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习惯(范开泰,1992)。

在语言交际中,礼貌语言是我们最常用的言语表达之一,其运用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上述汉语交际能力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过程中,重视汉语礼貌语言的教学是责无旁贷的。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以及礼貌用语和使用规律,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话语,要做到规范、得体,要有一定的示范性,不能给学生传递错误的语言信息。其次,教学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如遇到文化冲突的现象,应该在尊重学生本国文化的前提下,向其介绍中国常用的礼貌语言,并启发、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礼貌语言。再次,教师不应该仅满足于完成教材上规定的内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的实际效果等多种因素,教师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学生们已经掌握规定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扩展一些实用性强的礼貌语言,从而达到介绍中国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最后,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例如情景会话、主题表演等,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语境下练习礼貌语言的运用。

六、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最终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际能力,礼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以及礼貌语言的运用和教学自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只要有文化差异存在,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就永远不会消失。了解中西方礼貌语言的差异,不仅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而且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姜丽萍.对外汉语教学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5]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6]赵金铭.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6,(4).

[8]范开泰.论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世界汉语教学,1992,(1).

[9]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岳珂《宫词》百首总论 下一篇:建设和谐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