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7-08 04:49:33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我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技工教育的主要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方面,重点介绍了从事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体会,并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引言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机械工程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概念多、术语多、标准多、符号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好学,老师不好教"的现象。

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机械类学科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此,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在理论、实践教学中的切身体会,谈谈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1.目前技工学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缺乏完全适合技校学生特点的教材

1.教材内容与能力培养目标不完全协调。《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内容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概念及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涉及实践及技能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教育,其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技能掌握为主,以实用、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为辅。现有技工学校所采用的教材"陈述性知识"还比较多,"过程性知识"比较少,使得教学与能力培养目标不协调,从而使该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2.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对孤立,缺乏系统性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只简单介绍了各种量具的原理、用途、读数方法,而对于如何获得尺寸并满足精度要求却没有详细地说明,理论与实践没有较好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对本课程在以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造成学生学习的茫然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出现学生"不好学"、"不想学"的现象。

1.2 缺少必要的工艺铺垫,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实践技能得不到充分提高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相关内容时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与工艺常识,很多内容难以理解,即使学生当时听懂了也是似懂非懂,不久后就会遗忘。所以只有到现场去多实践才能加深记忆。

2.技工学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技工学校《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实用、够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目标的定向性"、"内容的实用性"、"实施的整体性"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比如我们学校有数控、电焊、汽修等专业都学这门课,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讲解内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2.1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精选授课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对于那些能够承上启下或贯穿全局的知识,要力求概念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对于涉及概念与原理的知识,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穿插讲解相关内容的定义、概念和思路,然后再提出一些启发性或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并写出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2 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自己应先分析、理解和精通教材。上课时要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恰到好处地讲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遇到问题,先让他们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踊跃发言,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样,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2.3 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毕业就业率一直是技工学校教育的宗旨和核心任务。企业欢迎既懂理论,又能在生产第一线操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实践教学中,应结合学校已有的设备条件尽量安排一些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测量技术教学板块中,应多教学生看实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会使用游标卡尺、百分表、千分尺、量块、量规等测量工具。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废弃的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等)进行现场拆装,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内容结构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工作原理,使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在教学过程中,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等相关系列课程联系起来,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和链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4 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在国外,每隔五年就要为公差标准更换一次新国标。我国的国标虽然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总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教师要及时地了解专业最新动态,搜集相关信息,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技术,并在理论和实习教学中得到应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而且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3.结束语

真正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外,还要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零散知识系统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

参考文献

[1]贾健明.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轰法宪.谈《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性质、特点与教学重点[J].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上一篇:数控车削程序编制的优化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解决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