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及教育形式探讨

时间:2022-07-08 03:39:42

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及教育形式探讨

【摘 要】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是国家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健康不重视,缺乏相应健康知识,一定程度上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我院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多种形式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收到明显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教育形式

1 大学生健康现状分析

1.1 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作为健康的基石,被不少学生忽视,如缺乏营养意识、忽视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如不吃早餐、酗酒、不注意饮食卫生、熬夜等引起消化道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四川省某高校2013级新生体检结果显示,常见病、多发病在学生群体中的发生不容忽视。

表1 四川省某高校2013级新生体检结果

1.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1],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恋爱、自我意识模糊等方面。伴随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家庭、社会、恋爱、择业等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25%,上升到90年代的25%,近年达30%以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1.3 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影响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表现,有高下优劣之分[2]。主要表现: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需求,能辨别真假、善恶等是非观念,按社会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言谈举止,为他人幸福贡献自身价值。有关文献[3]研究表明,道德健康状况差的人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带来一定的心理恐慌和焦虑,使其神经系统受冲击,进而影响其正常生活习惯,导致其精神疲惫。不良道德健康状况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例如,当前部分大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聊天交友,心理承受力差,缺乏理想追求与信念,看不到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心胸视野狭窄。道德健康作为健康的一部分,其对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1.4 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统称为适应行为,是人与社会环境间相互的动态过程。在校大学生,作为半社会化个体,通过接触、了解、适应自身所处环境,达到对社会的适应。目前有些大学生认识不清社会发展现状,辨识不清社会走势,易受社会多元化文化影响。在初入社会时低估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和负面现象,盲目追求所谓“时尚”、标榜自身“个性”,一旦其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冲突而不能如愿,就夸大社会复杂性和负面现象,甚至片面悲观、走向偏激,如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必将导致社会适应性的缺失。

2 多途径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2.1 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行规范化管理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对大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将健康教育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统一管理、安排课时计划、选购教材、安排授课,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我院健康教育选修课设16学时,1个学分,周2学时,出现旷课两次及以上将取消其参加考核资格,考核方式采用开卷和写心得两种,答卷或心得不合格无学分。我院在专业设置上专业偏向性比较强,健康教育选修课的设立,作为课堂新鲜血液,融入到课程教学,激起学生选课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2 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结构体系,根据学生数量配备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建立多层次健康教育团队,以医学专业人员为主,专业管理人员为辅,兼有辅导员等形成多层级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格局。定期对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

2.3 明确健康内涵、调整教学内容

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道德、社会适应性四方面内容。健康教育不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授,而是有关人们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科学;改变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激发人们接受和利用正确的健康信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有害行为,以实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我院依据实际需要制定教学内容。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兼顾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2003年非典以来,传染病流行形式日益严峻,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传染病、流行性疾病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传染病、流行病在学校爆发流行。

2.4 丰富教学形式

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范围广,教学途径与形式也多种多样。

2.4.1 系统健康教育与专题健康教育相结合

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在特定时期进行专题性健康教育,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有健康教育课程均在大一开设,春期开展“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现代肺结核的防治”专题讲座、秋期开展“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及病毒性肝炎防治”专题讲座、针对女生,开展“女性性生理、心理及婚恋”专题讲座、以及在艾滋病宣传活动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专题讲座,讲座针对性强,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4.2 丰富授课内容,引入案例教学

结合实际学校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把常见健康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参与教学,形成互动。通过讨论分析案例,概括总结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可避免因素等,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4.3 开展课外健康教育

通过校园广播、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展板、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广播稿要求有实效性、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单有针对性。学院卫生站设立健康咨询台、学生处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服务部门。

2.4.4 学生参与

在学生团体中,设立保健部、生活部、女生部等学生部门,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负责学生健康知识宣传、常见传染病监督等工作;每个班级均设有心理委员或保健委员,负责班级学生的健康监督工作。健康教育工作管理部门定期对学生骨干进行健康知识培训,由学生骨干负责对班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促进工作。学生团体的建立,在健康知识宣传、学生健康档案建立、管理、日常传染病监督、传染病流行期学校卫生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

2.4.5 开展专题性健康教育促进活动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等上级文件精神,开展相应的健康促进活动,如2012年的“肝健康促进活动”,2013年的“结核病预防宣传活动”,2014年的“艾滋病网络宣传教育活动”等,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这些项目的策划、筹备、实施等工作,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极大的丰富了活动内容及形式,把学生被动受教育转变成主动参与实施,活动测评显示效果比较理想。

3 结语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教育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多方和谐,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2012.

[2]邓泽军.大学生道德健康: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4):53-55.

[3]李小龙,方会玲.从“道德健康”谈儿童的道德发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2):32-33.

上一篇:应用ISO22000体系管理高职食品实训基地的探索 下一篇:小文字 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