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绥阳县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时间:2022-07-08 01:31:00

贵州省绥阳县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243-01

摘要:本文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层及属性数据为基础资料,通过ArcGIS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空间模型分析完成基础数据获取,对绥阳县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复垦整理和土地开发整理进行测算,分析绥阳县土地整理效益,提出绥阳县土地整理应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合理保护未利用土地模式为主,提高土地整理潜力及利用率。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段,东经106°57′22″—107°31′31″,北纬27°49′22″—28°29′34″,北部为山区半山区,中部、西南部为平坝,东部为丘陵,最高海拔1802米,最低海拔590米,平均海拔1050米。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性、湿润性的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适应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绥阳县土地总面积2544.5平方公里,耕地占34.77 %,园地占0.16 %,林地占52.51 %,建设用地占2.64 %,草地占5.05 %,水域占0.61 %,未利用地占4.26 %。

2 绥阳县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现状

2010年绥阳县土地总面积为252570.28公顷,其中耕地总面积87812.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77%;园地总面积411.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6%;林地总面积132626.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51%;草地总面积12759.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5%;建设用地总面积6660.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4%;水域总面积1539.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1%;未利用地总面积10759.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6%。从转化面积来看,2004-2010年,绥阳县林地转化为耕地为12687.08公顷;耕地转化为园地212.98 公顷;耕地转化为林地27896.10公顷;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4162.87 公顷;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土地3204.44公顷;耕地转化为水域372.72公顷;耕地转化为未利用地271.07公顷。

3 绥阳县土地整理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GIS 和RS 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辅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通过遥感影像配准、增强等处理步骤,形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并进行野外调查核实,将得到的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与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统计分析处理,获得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数据。

经测算,绥阳县待整理耕地面积55553.54公顷,可增加耕地面积2777.68公顷,增加耕地系数为5%;绥阳县农村居民点待整理面积4698.43公顷,可增加农用地面积469.83公顷,增加耕地面积469.83公顷,增加耕地系数为10%;绥阳县待复垦土地面积为1224.32公顷,可增加农用地面积1066.99公顷,增加耕地面积550.94公顷,增加耕地系数为45.0%;绥阳县土地开发面积为1120.82公顷,开发潜力可增加农用地面积952.70公顷,增加耕地面积762.16公顷,增加耕地系数为68%。

4 绥阳县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根据绥阳县生产种植水平,新增耕地面积1046公顷,按稻田、旱地各一半面积测算,稻田一季种植水稻,没搞清楚单产稻谷7500公斤,单价按1.5元/公斤计,年产值为588.4万元。二级种植油菜,每公顷单产油菜籽2415公斤,单价按2.9元/公斤计,年产值为366.3万元,稻田年产值为954.7万元;旱地一季种植马铃薯每公顷单产15000公斤,单价按0.4元/公斤计,年产值为313.8万元,二级种植烤烟每公顷单产1770公斤,单价5.5元/公斤计,年产值为509.14万元。旱地年产值为822.94万元。合计新增耕地面积1046公顷的年产值为1777.64万元。出去种子、肥料、劳动力投入632.33万元,可净增年产值1145.31万元,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图稿耕地质量产生的那部分经济效益,10年内可收回全部投资。

4.2社会效益

经测算,新增耕地1046.00公顷。因此,通过土地整理的实施,保障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促进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及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使绥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4.3生态效益

通过土地整理对“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减少了水土流失的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调节了气候,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避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5 小结

首先,绥阳县应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注重耕地占补平衡,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农村居民点的归并,以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方式,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缓解城市工业化发展造成的城镇居民用地高度紧张的现象。

其次,绥阳县应加强未利用土地开发,减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开辟未利用土地是建设用地的新空间,采用符合建设条件且成片的未利用土地直接进行开发建设的方式,缓解土地供求矛盾,减少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最后,充分挖掘已利用耕地和废弃地、灾毁地的潜力,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和对工矿生产中造成的挖损,塌陷、压占废弃地及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毁地的复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和耕地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际茂,郑永宏,郑艳东,杜长友.农用土地整理模式探析[J].资源·产业,2005(4):29-36

[2]张正峰.我国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8) :36-48

[3]谷晓坤,卢新海,陈百明.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效果分析——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J].自然资 源学报,2010,25(10):1649—1657

[4]陈建设,韩武波.中国土地开发整理战略重点的新定位[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1):30—33

[5]赵嵩正,徐伟,等.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定级评价研究——以银川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6):41—44

上一篇:浅谈锅炉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控制 下一篇:浅谈虚拟旅游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