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阿拉套山

时间:2022-07-08 12:50:50

徒步阿拉套山

云深不知处

绵延275公里的阿拉套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博尔塔拉河谷的北面,阿拉套山分水岭隔开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领土。拭去历史的尘埃,以往的岁月,16世纪初,阿拉套山这个地方就是游牧民族哈萨克人较为集中的大本营。阿拉套是哈萨克语,黑白花山的意思。

我和一帮驴友前往阿拉套山徒步旅行。出发的时候,天气阴霾,阿拉套山云遮雾罩,皑皑白雪笼罩的山顶,隐藏在云深不知处,愈发增添了几分神秘。

领队“牧羊人”带领我们沿着库库塔尔沟穿行,这条牧民所谓的黑石头沟,名字起得真是贴切。一路攀援而上,两边都是黑色的岩石峭壁,植被稀少,人烟稀少,再往前走,沟谷荆棘丛生,人迹罕至,几株稀疏的野生杨树,树梢被来自阿拉山口的大风吹折了,稀稀落落无奈地下垂,长成很怪异的形状,却孕育着勃勃生机。

翻过山梁,云雾缥缈处传来狗叫声,有经验的驴友说,前面有牧民。浅雪中的牧道曲折狭窄,像是任意抛洒在山梁上的一道道曲线,一路蜿蜒前行。在一处背风向阳的山窝窝里,有牧民的“冬窝子”,它依山势就地取材,用石头垒成简陋的小屋,粗糙的门扉向西,避开了从东面阿拉山口吹来的风,从这里看去,山那面阴坡上高耸的雪岭云杉像一抹蓝烟。

我们走进牧民的小屋,屋子里的铁皮炉子燃烧的牛粪火很暖和,环视小屋,摞起来的面粉,用门帘遮掩着。收音机里传出男播音员的声音,虽然听不懂,但你能感受到现代气息,山里山外被一根看不见的无线电连接着。男主人放羊去了,女主人是不会轻易邀请我们这20多个人进屋的,再说,也坐不下。进来的几个人围着牛粪火炉烤火,跟她闲聊了几句,知道她是从伊犁草原嫁过来的。她一边回答我们,一边给7个月大的婴儿喂饭,小家伙长得很结实,稳稳地坐在铺着地毯的炕上,一口一口吃着牛奶泡馕,让我吃惊的是,这个“太泰”(哈萨克语中妈妈的意思)从容地用一个大搪瓷碗盛半碗牛奶,然后把馕撕碎泡在牛奶里喂婴儿,不像我们汉族妈妈喂婴儿都用很小的碗,喂得很少。

山里的牧民守着丛生的荆棘和大片大片的云岭雪松不砍伐,只烧牛粪。“牧羊人”说,牧民把春天鲜嫩的青草当做生命的象征,忌讳拔除青草。幸亏他们没有与时俱进,移风易俗,要不然,我们今天徒步阿拉套山只能看见光秃秃的黑石头了。

野生动物的家园

阿拉套山山势西高东低,南坡有哈日图热格等多条水系,有多种野生植物、动物和中草药,自古以来就是野生动物的家园。历史上,每年的冬季赛加羚羊从水草肥美的哈萨克草原通过阿拉山口迁徙到阿拉套山南坡,这里背风向阳冬季有明显的“逆温层”,气温较高,是赛加羚羊理想的越冬场所。由于20世纪60年代的滥杀滥捕,赛加羚羊已经难见踪影了。好在近几年,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已经很少有捕杀、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了。

我们这些在野外徒步行走的人,经常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

我们往沟谷纵深处穿越,在高耸的悬崖峭壁间,陡然发现了野生动物的身影,远远地看不清它们是盘羊还是北山羊,仰着脖子注视良久,看不见它们的表情,只有模糊的剪影和山色是那样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相濡以沫,因为一直以来,这里原本就是它们的家园。也许,没有见过这么多不速之客吧,它们一路好奇地跟踪着我们,一直跟到坡缓沟宽的纵深处,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没有出现过,让人心里有点怅然若失,一时回不过神来。

有一次我们与鹅喉羚(俗称黄羊)狭路相逢,黄羊一点都不怕,在我们面前优哉游哉,胜似闲庭信步,在我们面前展示它健美的身姿,敏捷的步伐,招摇而过,仿佛T型台走秀。好一个人与动物,而且是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场面。

触摸阳光的气息

乍暖还寒,一群北山羊在阿拉套山的阳坡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悠闲自在地寻觅逐渐返青的嫩芽。又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动物们比我们更早享受到自然的恩赐。聪明的北山羊在觅食前,首先要“踩点”,一只北山羊警卫占据制高点,警惕地注视四周,为家族成员站岗放哨;中间的这只大头羊,头顶威风凛凛的长角,很像两把随时出鞘的弯刀,随时出击。它今日的胜者为王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浴血奋战,如今身边妻妾成群,群羊拥戴,占据着最好的地段觅食。

走在隔年颤巍巍的草皮上,闻着浓厚的温暖湿润的土地的气息,在枯黄的衰草根部,看到伸出细嫩的绿芽,真真切切地呼吸到了阳光的气息,触摸到了阳光的脉搏,山的背阴处虽然还是积雪覆盖,可是寒冷于我们,威力已在渐渐衰竭。

一位俄国作家说:“要想真正能看到点儿什么,就得让自己深信,你是平生第一次看到它。”从前,记忆中又能留下多少花红柳绿,草长莺飞呢?我还记得王蒙的《四月泥泞》:除了一路泥泞还能留下多少春天的痕迹?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应用探讨 下一篇:《动态网页设计》案例生活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