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

时间:2022-07-08 12:06:30

摘 要:《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个性独特的女子形象,不同于黛玉冷月葬花魂的凄苦,不同于宝钗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世故,三姑娘探春在曹雪芹笔下是一个心高志大、果敢刚毅、卓尔不群的大家小姐。相比宝黛来说,探春在《红楼梦》中的着墨称不上多,但大师的手法往往是,寥寥数语便能使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结海棠诗社、理家、反大观园抄捡、远嫁海外等故事,作者刻画了一个令读者钟爱的贾探春。

关键词:红楼梦;贾探春;形象;命运

一、三姑娘的形象

探春是贾府四春的第三位,赵姨娘和贾政的女儿,元春和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探春的初次登场,是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一回,通过黛玉的眼睛,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见之忘俗的三姑娘: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在嫡庶分明的封建社会,庶出的身份一直是压在探春心头的大山,小说中的母亲赵姨娘十分爱惹是生非,曹雪芹称赵姨娘为“愚妾”,综合概括了探春生母的种种可怜和可恨之处,而亲兄弟贾环又是一个为人狭隘的恶少。小说二十七回探春曾说道:“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探春口内分明说不在乎正庶,实则她在乎庶出的身份表现在言语行动的许多方面,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间断地受到身份的影响,如搜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就思忖探春是庶出,不敢拿她怎么样,才敢去轻薄探春,就连最后远嫁的命运,又安知没有受到庶出身份的影响呢?

秋爽斋结海棠诗社一回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大方有主见的探春形象。探春写了几副花笺帖子给宝玉、黛玉、宝钗并迎春、惜春、李纨,在给宝玉的信中写:“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馀脂粉。”爽朗大气之处,丝毫不输男儿。适值贾芸送来两盆白海棠,大观园首社应景咏了海棠花,于是探春便以海棠社定名。大观园的环境为他们营造了吟诗作赋的氛围,论诗情才华,探春不及黛玉宝钗,可是起诗社的念头却来自探春,并且把想法付出实践,由此可以看出探春是一个自信,有组织能力的姑娘。

探春理家是她的重头戏,年事过后凤姐身体抱恙,王夫人上了年纪的人,一个人理家不够精神,便邀李纨、宝钗、探春三人照料家事。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办丧事,来探春处请示赏银事宜,探春依照旧历赏银二十两,不懂事的亲娘却来大吵大闹。探春秉雷霆之势而下,和吴新登家的据理力争,没有丝毫的退缩和忍让,让本想取笑的婆子哑口无言,碰了一鼻子灰去了。探春做主蠲了贾环、宝玉和贾兰学里的公费,蠲了买办的银子,避免了重叠的支出。除了中断重复的支出,探春提出的实行大观园改革,更是一项为长远计的创举。凤姐对探春的评价是: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格局小,心眼小,这是少读书的危害,凤姐不大通诗书,虽然有管理才能,但不免有点心眼小,目光局限,显然不如探春知书识字,心胸开阔,对未来发展有预见。她分派园中多处地方实行承包责任制度,提高了园中空地的利用价值,并创造了经济效益,探春政治家般的管理才能在此处显露无疑。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与抄捡大观园,在小说里是相邻的两个情节。二姑娘迎春的奶妈私自拿了迎春小姐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作为赌博的本钱,迎春的丫头司琪,绣桔两个和奶妈家的儿媳妇闹得不可开交,探春迅速看清形势,请来平儿解决二姐姐的难事。和二姑娘比起来,探春更加果断,在必要的时候能拿出主子小姐的身份压制不守规矩的婆子丫头们。凤姐和王善保家的夜抄大观园,行至探春处时,探春“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探春姑娘对本家抄捡的行为既痛心又气愤,她维护自己的丫头,断不肯让凤姐一行搜检她们。探春认识到: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王善保家的带领人抄检大观园,大观园中的主子丫鬟们,一是宝玉屋里的晴雯有反抗,二就是王善保家的越众拉起探春的衣襟时,探春毫不犹豫地给了她一个巴掌,三言两语打发了这位不尊重的妈妈。探春的种种表现,塑造了她心志刚强,得理不饶人的“玫瑰花”形象。

二、探春的命运:千里东风一梦遥

八七年央视版《红楼梦》,感触最深的情节是第三十二回:伤离别探春远嫁。南安王爷在南海沿子一带打了败仗,被番王扣留,朝廷选择议和,旨意让南安郡王的妹妹和番,嫁给番王。南安太妃不舍其亲女远嫁重洋,便认探春为义女,代替南安王爷的妹妹远嫁和番。笔者看来,电视剧的远嫁情节比通行本的更符合《红楼梦》这部书的整体氛围。通行本写探春远嫁时,赵姨娘全然不以为悲,心里嘲讽:“只愿意他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幸灾乐祸的模样让人丝毫感受不到一个母亲应有的心;电视剧版通过一些红学大家得以重新创作:探春听说南安太妃要单独见自己时,神色迅速黯淡下去,怔怔地离去了。出嫁那天,探春从府里走到门外,迎面来了赵姨娘领着贾环,三人皆是悲戚之色,探春扑入赵姨娘怀中动情地呼唤了一声:娘!一声娘足以令观众热泪盈眶,这是人性中最温暖一面的流露,母女之间的嫌隙在骨肉分离之时瓦解冰消,探春凤冠霞帔登上帆船时赵姨娘掩面哭泣,不能自已,还有什么比父母心疼孩子更加深沉真切的呢?没有过多的语言,《分骨肉》的曲子响起,分离的哀愁直入心扉。

无论是通行版还是电视剧版,探春都被赋予了远嫁的命运,笔者看来,无论和番后的生活是否岁月静好,远嫁本身就是最大的悲剧。虽然《红楼梦》所处的朝代被架空,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为朝廷一时的安宁去和番的女子大都是凄苦的结局。唐肃宗的女儿宁国公主,为平定安史之乱之事远嫁回纥,“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可汗死后,公主面而归;名留青史的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许多的文学作品,都突出了“昭君怨”的主题。远嫁重洋的探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十二金钗正册探春的判词和红楼梦的《分骨肉》曲都暗示了探春再难有归期的命运。“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分骨肉》一曲中似乎透露着一种达观的情怀,笔者更倾向于把它解读为探春故作达观,以达观之语气抒痛苦之情更显悲苦。探春和亲的情节与《红楼梦》揭示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逻辑是一致的,探春远嫁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正如电视剧里探春远嫁前所说:“自古以来,多少豪门望族,有几个挨过了百年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封建社会为争皇位兄弟阋墙相互残杀还不足为奇,更何况是依附于皇权和封建制度之下的大家族呢?“忽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句写王熙凤的曲子,又怎知没有蕴含封建统治江河日下的意思呢?

曹雪芹擅用伏笔手法,探春远嫁的命运在小说中有多次暗示。笔者举出三例如下:一、小说二十二回,宝姐姐过生日,贾府设宴摆戏猜灯谜庆贺,探春所作谜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明”,“别离”暗示她在清明节时远嫁的命运。二、小说六十三回,怡红院单独给宝玉过生日,请来宝钗、黛玉、探春、宝琴、李纨等占花名儿,探春掣出“瑶池仙品”的签,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红楼梦》的不凡也在于这些巧妙的谶语,探春果真嫁给王爷,做了王妃。三、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探春写了半首《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曹雪芹只安排探春作了上阕的四句,柳条如缕如丝,却也留不住柳絮终会纷飞,短短四句就把探春的命运写尽了。

三、其他

《易经》八卦中有坤卦,地为坤,张爱玲说,女性的精神里就有地母的根芽,坤卦的爻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牝马,即是母马,所以坤卦是与女性有关的。坤卦为上上卦,坤象用马而不用其他,是大有深意的。柔刚为马,一个优秀的女子,一方面是温柔贤淑,依天顺时,另一方面,又不会盲从,思想自由,有自己的原则和追求。二姐姐迎春虽然温柔沉默,但却懦弱无能,她的命运是怎样的呢?嫁到孙家后,“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时常听见他被女婿打闹,甚至不给饭吃,就是我们送了东西去,他也摸不着”,可见,只有柔的一面,是不能够过好这一生的。探春是一个柔刚兼具的姑娘,既能低下头来顺时而为,展示温柔的一面,又能在必要的关头杀伐决断,显现刚毅的一面,如果不是处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她一定是个能够行地无疆的姑娘。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士超,李永田.红楼梦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鲁彩苹,杜永仁.论《红楼梦》中贾探春形象及其悲剧性[J].丝绸之路,2014(6).

[4]田晓萌.瑶池仙品末世巾帼――《红楼梦》中探春人物形象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5).

上一篇:大学生假期出游消费行为调查研究 下一篇:翻转课堂对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