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时间:2022-07-07 05:56:13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创造潜能、品质等各个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动力。综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动手、多动口来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新课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情境氛围,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成为一种内动力。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由于“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产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运行的规律图,并按课件出示实物图,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进一步了解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使每一个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懂得太阳为什么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每月十五、十六的月亮最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使学生了解春、夏、秋、冬四季天气变化的原因。这样,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宇宙,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年、月、日之间的密切关系,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索欲望

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在思考后质疑:梯形面积的计算能用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吗?梯形面积的计算与上、下底的长度,还有高有关吗?……对于这些问题我并不给予肯定或解答,而是趁热打铁提出新问题“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像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自主探索和应用的信心。

三、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开放情境,我认为有以下六点:一是活跃思维,就是让学生多动脑,使他们会想;二是创造活动,就是让学生多动手,使他们会干;三是能力开发,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会看;四是激发兴趣,就是让学生多动嘴,使他们会说;五是留有余地,就是给学生留有时间,留有空间,让他们学会一点他们要学的东西,干一点自己想干的或高兴的事;六是获取知识,就是留给学生空间,使他们的眼界开阔,发展他们内在的创造潜能。

数学开放题最突出的特征是内容、形式的新颖性,问题解决的发散性,教育的创新性。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

一是结果开放。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可设计问题“用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可围成多少个不同的长方形?”

二是方法开放。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了3天修完这条公路的1/9,照这样计算,甲队修完这条公路共需要多少天?(可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是思路开放。强调思路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如教学一般应用题时可采用分析法或综合法进行分析。

数学开放题不仅是一种习题形式,更重要的是突出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积极性,能够展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

四、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是内因,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是主导,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学,是学的外因,是为内因服务的手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如练习题“某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需要修一条1500米长的水渠,前3天修完全长的40%,照这样计算,修完全长,还要多少天?”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求解。结果全班共得出8种解答方法,有一位学生的解法新颖又简捷:修水渠所需要的总天数作为单位“1”,列式为“3÷40%-3”。解法的独特性使全班学生拍案叫绝。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又化难为易,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只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数学素质自然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歌随乐舞 心随乐动 下一篇:生活孕育数学 数学点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