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近世国画文章大家

时间:2022-07-07 04:16:10

略论近世国画文章大家

楼笙华 又名楼森华,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画大讲堂》主讲,中国开放大学中国画教程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修复学术主持,浙江大学艺术鉴赏与收藏投资高级研修班主讲,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浙江收藏》副主编,黄宾虹国画院院长。

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执教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

个展:

2014 《秋山问道》山水画个展

2013 《听此太古音》楼森华山水画展(中国美术学院)

2012 《古雅之道》楼森华水墨画个展(宁波)

2012 《钱塘时代》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

2011 《十二月》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

2008 《澄怀观道》楼森华山水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

2000 《楼森华水墨与油画》个展(台湾大学)

1997 《回望传统》中国画个展(宁波展览馆)等

近世国画文章大家,五百年间名世者黄宾虹有云:上古书画同源,仰观俯察,以造六书,取乎象形,自有丹青之画,书与画分,后世因重文而轻艺,有士夫之画,画与图分……又云:自来书画同源,书是文字,单体为文,孳生为字,以加偏旁。文字所不能形容者,有图画以形容之,尤易明晓。故图画者,文字之馀,百工之母也。今求画学之途径,非讨论文字,无以明画之理,非研究习字,无以得画之法……学画之用笔,用墨,章法,皆源于书法。舍文字书法,而徒沾沾于缣墨朱粉中以寻生活,适成其为拙而已,未可以语国画者也。

其语何出!六朝谢赫著画有“六法”,所谓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元初赵孟\言书画同体(即后世曲解为“书画同源”),明季董其昌借禅宗以分画有“南北宗”。至于后世影响甚巨,此后史学家竞相引证。赵孟\有诗证曰:《题柯九思画竹》“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此论以理论高度指明了绘画的技术要旨。无论这“本来同”的是源、是体、还是法。后来释语者皆不甚了了,所取也就为不同之已所用。

黄师曾语:“故学古人,重神似不重貌似,面貌随时可变,精神千古不移。”此所谓精神者,实笔墨也。还说:国画正宗。约有三类:一曰文人画,二曰名家画,三曰大家画。而续古画又分四品,一曰能品,二曰妙品,三曰神品,四曰逸品。“古人有置逸品于神、妙、能三品之外者,亦有跻逸品於神、妙、能三品之上者,由神、妙、能三品入者,此大家、名家之画也;不由神、妙、能三品入者,此文人之画也。”而黄师所说文人乃词章家、金石家。

黄师其青年乃至盛年皆创书画同源说,姑且不论此论短长正误,其艺术创作成就却是巨而丰,高而迈的。反顾画史,赵孟\之书画同体,其所依据者实为唐代张彦远,张之《历代名画记》不仅使谢赫“六法”得以方便传播,其首倡“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意在抬高画家地位,并“书画异名而同体之论”。张彦远此书有: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又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宫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张彦远之此“体”以“图形”为本,其所比附“字学六体”中“鸟书”一体及“六书”中“象形”一体近似画体,所以张彦远所论绝无“书画同笔同法之意”。倒是其“同体”说在论“论顾陆张吴用笔”。①有“书画同源之意”,由此知中国文字之为象形字,见《宣和画谱》记黄启宝:“书画本出一体”,盖虫、鱼、鸟迹之书皆画也,故自科斗而后,书画始分,是以夏商鼎彝间,尚及见其典型焉,及宋人郑樵始将张彦远之“书画同体”论悄悄改为“书画同出”。“出,生也”,“生,起也”,明代口语便将“起”与“源”连缀成词。明季、何良俊《四友斋画记》即有:“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清代张庚《画论论性情》则释读汉杨雄,杨子云曰:“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握管者可不念乎,后来的邹一桂更明确指出了“六书始于象形,象形乃绘事之权舆,”并且书是为“济画之不足”,宗画史传言,张彦远论“用笔”使“书与画”相联系,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亦有“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

自此张彦远之“工善者多善书”至郭熙“善书者往往善画”衍变为后来之“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之论,至元季,理论上已完成了“书画家的双重身份论”为后世援画入书,以书入画提供了全部依据,赵孟\即是以书入画之证者。石如飞白木如籀… …如果我们有察微之心眼,也不难看出后来的黄宾虹的书法成就,便有以画入书的奥妙所在。其晚生者林散之更承其衣钵,甚至于墨法也用在其草书中了。元季柯九思有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与之相左,我们也对现当代美术稍稍作一回顾,便有西学归来创艺术革新论者如林风眠,就明确反对绘画过分追求书法的线条韵味,认为笔墨技巧反而会掩盖绘画的基本功能,及至其后学吴冠中所言“笔墨等于零”之论。我们不论艺术大家的理论如何,其实践之成功者皆为“戴着镣铐的舞蹈”的论点倒是有资可证的。

明季董其昌谓:“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 ,陈继儒则以“古人金石钟鼎隶篆往往如画,而画家写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肯定“书画同源”的历史维度。至于清代郑板桥有“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古人谓竹为写其通于书也,故石室先生以书法作画,山谷道人以画法作书,东坡居士则云兼而有之”。“作书如作画者得墨法,作画如作书者得笔法”,“书画同源,只在善用笔而已”此类言论在清人论画中更是随处可见,是知此时“书画同源”与“书画同法”已归为同意。

时转民国至人民共和,黄宾虹倡“诗文家之画,书法家之画,金石家之画”,画事精能,画法之精,通于书法,有谓:“平、留、圆、重五种笔法,善笔法者,譬如破屋漏痕,其为留也,不疾不徐;不粘不脱,古人之工画者,笔皆用隶;行云流水,宛转自如,玉以刚折,金以柔全,转处用柔,所谓如折钗股;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近代童书业也明确非议董其昌之论画分“南北宗”。

在我看来,无论是倡南画用笔圆柔,北画用笔方刚,南画用墨兼浓淡干湿、晕染、积墨。北画用墨有湿无干和晕染,无积墨,都只是在这个“书画同源”论里打转转,无非”以书入画或以画之笔法、墨法入书”之论,是传统,非传统。似传统,似非传统,艺术理论或创作的历史就在这冥冥漠漠中前行着……。

上一篇:新风吹得报人醉,总把新桃换旧符 下一篇:地底下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