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施侍伟

时间:2022-07-07 03:49:31

团旗飘飘

1983年,施侍伟出任共青团东阳市委书记。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近30年,施侍伟依然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些青春飞扬、激情洋溢的时光,回忆起那些难忘的经历、故事和细节。

那时,东阳是全省共青团战线一面不倒的旗帜。这面旗帜几乎从他上任的第一年开始,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那一年冬天,经过仔细筹划,他将几百名团员青年集中到一个村子里,搞起了“四带三集中”团员冬训试点。所谓“四带”,就是自带米、菜、柴禾和被子,分散住到村民家里。“三集中”就是集中人员、时间和精力。早上军号一吹,准时起床出早操。吃过早饭开始学习,内容是时事政治与理想教育,还请来一位农业科技专家,讲授怎样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科学致富……农村的团员青年平时大多要务工或务农,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学习,但利用冬天农闲时组织冬训,时间上就有了保证,而且,冬训的形式和内容也符合青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所以,便大受欢迎。

试点成功后,施侍伟迅速在全市推行冬训活动。而这一活动的新颖、独特和引发的热烈反响,立刻引起浙江团省委的关注。不久,团省委开始在全省推广团员冬训这一模式。

第二年,除了继续搞冬训,施侍伟还重点进行了共青团基层组织的设置改革。他认为,基层团组织必须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新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机构设置改革。比如,那时有很多外来团员青年在东阳打工,而且数量庞大。那么在这些团员中设立支部,对外来团员青年进行人生引导、理想教育和法制普及,就显得极为必要。而东阳在外地务工的团员,也应该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团的组织。另外,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行业,如在东阳就有大批团员青年投身水产养殖和中药种植行业。那么,对团市委来说,适时成立行业支部,就成为必须……

1985年,施侍伟应邀参加了全国基层团组织机构改革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也就在当年,针对社会上一些青年人中出现的思想混乱,施侍伟将那年冬训的主题确定为青年理想与人生观教育,因为立足于当时青年的思想变化,立刻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那些年里,在东阳,团组织的各项工作都开展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团市委荣誉室里盈墙满壁的锦旗和奖状,记录了那一段成果斐然的共青团工作。

拼命三郎

1986年,施侍伟被东阳市委任命为红旗乡党委书记。

那一年,施侍伟26岁。

在施侍伟的记忆里,那是他平生遇到的最大挑战,因为他所面对的,是全市问题最突出,也是最难开展工作的一个乡:群体性纠纷频发,封建宗族势力抬头,干部思想混乱。他的前任,就因无法驾驭这种局面,被迫辞职。

26岁的施侍伟,被推到了各种矛盾交织的风口浪尖上。但或许就因为局面的错综复杂,激发了施侍伟身上那种拼命三郎的血性。

红旗乡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最差。43个村支书中,竟有17个违纪生育。施侍伟在经过调查后,对17个违纪的村支书作了坚决的处理。这也让整个红旗乡的干部群众,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书记的胆魄。

但很快,一桩突发事件,又让施侍伟经历了一次没齿难忘的考验。

因为一所新学校的搬迁,乡政府所在地塘下村与邻近的石塘村产生纠纷。两个村子从口水仗开始,矛盾慢慢升级,甚至可能发生集体械斗,施侍伟必须赶到现场做工作,如果不能及时稳住众人的情绪,后果不堪设想。

一番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知道讲了多久,群众的情绪总算渐渐平息下来。这边的工作做好,另一个村子还在激烈的骚动中,他还得马不停蹄地去继续做工作……

后来,有人问施侍伟站在台上讲话时心里怕不怕?他说不怕是假的,“石塘是全市民风最剽悍的两个村子之一,当时,台下几百村民手持刀枪棍棒,现场的气氛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就像一个煤气弥漫的房间里,只需一个小火星就会引发冲天大火。但是,我不能退缩。我是党委书记,党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我就有责任和义务保一方百姓的平安!”施侍伟说。

其实,施侍伟在红旗乡的几年里,突发事件并非这一起。有一次,两个村子发生械斗,他带着十多名乡干部,面对棍棒刀叉,挡在两个村子之间,制止了一场。

曾有人形容施侍伟是坐在火药桶上当的书记;还有人说如果他能向市里提要求,到一个情况好的乡镇当书记,肯定容易出成绩,对他的仕途升迁也会大有助益。现在,想必他很后悔当初到红旗乡当书记。他不同意,理由有三:我是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没有权利对党分配的工作挑三拣四;在红旗乡工作的几年,锻炼了我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提高了我处惊不变的工作能力,这是在顺境中得不到的;由于我的努力,为红旗乡由大乱最终走向大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我何悔之有?”施侍伟又说。

红椿巷:阳光拆迁

2008年底的一天,东阳市委书记张仲灿找到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施侍伟,希望他到政府工作,担任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施侍伟说,当副市长可以,但他希望能分管农业。采访中,施侍伟告诉我,那是他平生第一次向组织上提条件。

那确实不符合施侍伟的性格。作为一个有着极强党性原则的党员干部,这些年来,无条件的服从组织安排、兢兢业业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种高度自觉。此前,他曾在多个岗位上工作过,但无论岗位怎么换,他的工作热忱、干劲和不惧任何困难的风格、个性从未改变过。现在,居然对分管城建表现出一种莫名的退缩,确实令人生疑。

不过,当你了解了每一个分管城建副市长都绕不过去的红椿巷拆迁,你或许就能理解施侍伟的犹疑。

红椿巷,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的东阳市中心仅剩的一处“贫民窟”。绝大部分房屋都是解放前的泥木建筑,低矮破旧、阴暗潮湿;每到灾害性天气,居民就得转移疏散。就是这么一个急待重新规划的落后城区,尽管地方两会十年来年年提议动迁改造,但是东阳市政府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同意拆迁的支持率竟然只有三成。而纠结其中的2000多户群众的切身利益,也让红椿巷成为东阳市历年来规模最大、被拆迁人数最多、情况最复杂的一次旧城改造项目。如果工作稍有差池,就会在整个东阳引发一场大地震――这也导致了施侍伟最初的犹疑。但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走马上任东阳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也接过了红椿巷拆迁这块烫手的山芋。

施侍伟的工作从走访开始。他将红椿巷分成几大区块,在不同的区块内先找出反对拆迁最坚决的人作家访。常常,在那些居民昏暗的房间里一坐就是一天,仔细倾听着居民对拆迁的意见、要求和疑虑,然后,再进行反复比对、研究和分析。从中他意识到,虽然拆迁的矛盾千头万绪,但总结起来就是不同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既然是利益分配问题,只要通过民主程序来协商,就一定可以打破僵局。四个月后,他拿出了第一份拆迁方案。

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红椿巷旧城改造拆迁拉开了帷幕。

作为拆迁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施侍伟对那段日子记忆深刻。他忘不了直接参与拆迁的700多名工作人员忘我的付出与劳动,忘不了市委书记张仲灿、市长陈晓一次次亲临动迁一线检查指导,为大家攻克拆迁难题鼓劲打气的场景。而整个拆迁工作也从头至尾都贯彻了市委市政府“阳光拆迁”的宗旨:当安置办法和其他配套政策一出台,立即全文刊登在《东阳日报》进行公示;参加拆迁许可听证会的拆迁户,由老百姓自己投票选择;房屋评估公司,也由老百姓自己投票决定……这些方式都有效地确保了民主的“阳光”拆迁。

采访结束,施侍伟带我参观红椿巷建设工地。“不久以后,这里就将成为东阳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指着紧张、繁忙的施工现场,施侍伟不无自豪地告诉我。

上一篇:加州天使 第22期 下一篇:新知本 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