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7 03:41:03

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融合了新型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在当今“互联网+” 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各领域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素质。为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79

Abstract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versatile and practical technical talents training applied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integration of new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education mode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oday's "Internet plus" era, the public venture, the highly innovative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quality of talents in various fields. To this end, in 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 training mode is studied.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是以“应用”为主,把满足社会需求当作指导方向,在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实践性和技术性以及应用性。在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趋势的情形下,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创新能力。

1当前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从当前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来看,整体上创新意识较为薄弱,且缺少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自信心,同时,学生对自身学科发展并没有清晰认识,无法对创新的源头有所把握。此外,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多参与到科研实践当中的机会,并且创新的时候往往都是“闭门造车”,对国际前沿创新成果缺乏了解,创新能力不强。

2影响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2.1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难以平衡好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关系,无法兼顾。学术性与职业性一直存在于高等教育当中,一方面,本科院校把学术性作为办学的根本理念,对此极力推崇和维护;另一方面,相较于老牌的本科院校来说,新建的本科院校基础比较薄弱,知识性教学仍然在教育教学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对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与衡量当中仍然把学业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①相应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占据主流位置,得不到应用的重视,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不相协调。没有平衡好学术性与职业性两者之间关系,无法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根本性影响。

其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近几年才提出的培养规格,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还处在探索阶段。另外,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学方式上也一直无法跳脱出以往灌输式讲授模式,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支持。②

2.2 社会外部资源

其一,政府、学校都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出的支持政策仍需进一步加强。学校想要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开展培养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指导教师津贴、实践基地建设、竞赛活动开展等。但是,政府方面虽然比较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支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仍需加强。

其二,企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变化,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态势,以往对大学生需求量很大,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此种发展态势的情况下,学生是否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就成了衡量大学生的关键性指标。但是,用人单位矛盾的地方就在于,一方面要求毕业学生要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又不积极为在校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和人力以及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2.3 学生自身

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学生自身内在原因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外在环境等客观原因作用的发挥,也就是说不论为学生创造多好的培养环境,提供多好的平台,学生自己不重视这件事,不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都会因为个体间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自视过高,对自身没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在择业求职的问题上抱有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心态,表现得比较浮躁,以致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欠缺和培B都没有正确态度,对于校方开展的各项活动、举措缺少参与的积极性。

3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研究

3.1 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是要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进行构建,所谓能力就是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的升华。当前这个时代,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越来越明显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趋势,对于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来说,对新知识、信息有最全面掌握,并不断建构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是其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越全面、越丰富、新颖,其在进行创新活动的时候也就有更多基本元素的支持,也就是说,只有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系统、全面,且扎实的掌握,才能够厚积薄发,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除了扎实、全面的知识基础之外,广博的知识面、开阔的视野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等也都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为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3.2 为学生营造出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学环境

首先,改进教学管理模式,提供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保障。我国像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样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计划性强的特点,且客户层设置有着很强的刚性,不但专业适应面窄,培养模式也较为单一;学生方面则在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上有所缺失。基于此种情况,可以实行弹性制学分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认知水平和对自身学习潜能的认知把自己的成才目标确定下来,在此基础上,自行选择修业方式与修业年限,并享有对学习内容、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的自主选择权,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同时自行安排和掌控学习进度。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判断、自主思考、分析,进而找出问题解决办法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通过对学习的自主设计,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也会有所增强。

其次,以创新活动为载体,营造创新氛围。积极组织开展诸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或是创建科技创新论坛、丰富校园活动、聘请社会知名专家或学者到校举办讲座、多向学生介绍学科发展动态、研究成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科技氛围。

最后,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实践能力。要重视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 ,创建学生创新工作室,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场所,通过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增强的关键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助于技能增强的实践机会。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校方在明确自身院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相关行业以及地区的发展需要综合在一起考虑,然后以不同的技术领域与专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为参照依据对专业进行重新设置和调整,针对专业岗位群在校内创建实训基地,就专业岗位群对学生提出的基本技能要求进行实践训练。二是从校外企业入手,积极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借助企业优势创建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并确保运作机制的有效性,建立一个融教学、科研与生产、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到生产实际和工作实际当中的机会。

3.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师引进和选拔上严抓质量关的同时,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教育培训,给教师提供更多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和条件,逐渐培养出一支稳定且具备一定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比如,把教师送至企业内部进行实践锻炼;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到国取⒐外学习、考察等。二是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大力度,力求打造出一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改革创新意识,且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都很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可以有计划性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实地进行现场考察或专业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产学研相结合以及实践能力培训活动当中。与此同时,将企业当中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掌握较高水平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员或管理人员聘请到学校任职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适当将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或职务的教师比例提升上来。

3.4 采用多样化培养方式,开展学科类创新创业竞赛

鉴于很多学生在入学长期对所学专业和学科并没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即使学校方面有开展一些与学科相关的基础讲座或是开设有关学科发展动态探讨课程,但并没有在课堂上真正将能够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能力体现出来。因此,可通过举办学科类创新竞赛来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并且将与企业价值取向相符合的文化理念、职业道德、素养等软素质渗透到整个竞赛实施的全过程当中。另外,在学科竞赛开展的过程中,应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创建相应的保障制度与激励制度。比如,针对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科技竞赛活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将活动开展需要的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物质保障等都划入实施办法当中。

4 结束语

在我国“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下,创新能力是的现代化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是时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责任重大,要不断深化校企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释

① 刘卫,刘金岭.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13):235-236.

② 王东生,王泾文,钱宇强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3(6):118-121.

上一篇:基于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法制教学模式... 下一篇:生源危机竞争机制下民办高职教育区域化品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