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7-07 02:45:58

关于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 要】从2003年开始,我国很多高校开始提出在原有优势、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启动品牌专业的建设;相对来说,武汉市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启动较晚。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针对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

2010年武汉市教育局制订了《武汉市教育局关于在市属高校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武教高[2010]1号)的文件,正式启动了申报武汉市属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2011年武汉商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获批为市级品牌筹建专业,经过近两年品牌专业的建设,营销与策划市级品牌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在2013年初通过市教育局专家组验收评审后营销与策划专业正式成为武汉市品牌专业。下面,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的精神和武汉商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近三年来市级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就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进行如下探讨。

一、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背景分析

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除了庞大的就业需求之外,扩招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市场需求也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从2003年开始,我国很多高校开始提出在原有优势、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启动品牌专业的建设,自此在我国高校开始有学者关注并探索我国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启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64号),我国高校掀起了品牌专业申报和建设的热潮。相对来说,武汉市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启动较晚。因此,市属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既要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又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在不断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市属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

二、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意义

所谓品牌专业是指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展要求,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省范围内达到领先水平,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在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保持和发扬传统专业的优势,并在新的优势专业中建设新的品牌和特色,通过品牌专业的建设,形成学校专业建设的“亮点”,并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培育出一批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形成专业建设规范,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市属高职院校成为培养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这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三、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的调研发现,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校企深度合作

目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普遍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很难得到有效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校企深度合作。

(二)品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但在课程设计方面也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专业课程开发的力度相对较小,各专业开发的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数量十分有限。同时,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学与考核方法的改革也缺乏突破。例如,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比较缺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中看不中用,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案例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除少数纯实训课程外,许多课程的考核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无法准确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情况。

(三)品牌专业师资团队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团队,但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团队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现有的师资团队中,普遍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带头人;同时,专业师资团队中校内专职教师的质量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专职教师通过参加一些进修培训班获取的双师资格无法给专业实践教学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专业兼职教师队伍中也缺乏来自于行业、企业高水平的一线教师,校外理论代课教师在兼职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过大,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团队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此外,品牌专业师资团队缺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课题研究,科研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品牌专业办学条件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教学条件的改善,但现有的教学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品牌专业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都加大教学投入的力度,比较重视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但各专业现有的校内实训场所无论是数量还是软硬件条件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虽然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也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由于校企缺乏深度合作,所以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仍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五)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非常重视传统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比较注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受到实践教学条件和校企合作深度的影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岗位技能的要求,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品牌专业社会服务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增强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品牌专业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一直是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短板。近几年,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比较重视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收到专业和校企合作深度的限制,品牌专业服务社会的范围十分有限,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品牌专业社会服务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对策

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的精神和武汉商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近三年来市级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针对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可以采取一下对策:

(一)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共育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品牌专业建设的中心工作,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成立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各方面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进行专业人才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品牌专业发展规划、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定期对品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还可以通过共研课题、共编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兼互聘等方式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如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技术能手来校授课、开办讲座和指导实习、实训等方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共育人才。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力度,在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精品课程战略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要以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提升为导向,深入改革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继续完善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力度,不断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编写双证融通、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项目―任务式校企合作教材。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解决法、角色扮演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虚拟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对学生要实施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三)继续加强品牌专业师资团队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优秀的专业师资团队是搞好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与企业的互兼、互聘,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校内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要以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并支持专职教师积极参加“硕博工程”,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教研活动、选派优秀教师进修等手段不断丰富和提高校内专职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青年教师下基层、企业顶岗等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校内专职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技能。在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要通过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或技术能手来校授课、开办讲座、指导教师实习实训等活动,不断完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积极准备并申报院级、省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此外,还要通过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并大力支持品牌专业师资团队参加各种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品牌专业师资团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

(四)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品牌专业的办学条件

专业建设投入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品牌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不断提高品牌专业的办学质量。在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求经费投入保障有力,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校外实习基地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能够在本校或同类院校相同专业中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品牌专业的办学条件。一方面,在重视校内教学设备、实训场所等教学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教学软件的投入,包括师资团队建设,购置模拟教学软件,保障各种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还要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投入的力度,从而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品牌专业校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

(五)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品牌专业建设要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在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师资团队水平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认真组织各项技能大赛、举办课外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参与跳蚤市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抓好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以确保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岗位技能的要求。

(六)继续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产学研结合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品牌专业发挥品牌效应、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鼓励教师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咨询、策划和培训服务,通过加大社会服务的力度,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R].教职成[2011]12号.

[2]郭福春.《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3]拜五四.《地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及途径》[J]. 开封大学学报.2009(6).

作者简介:

高金城(1972.0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商学院商贸物流学院副教授,高级营销师,品牌管理师,管理学硕士,武汉商业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与管理。先后公开出版《网罗天下》、《批判营销》等七部著作,公开三十余篇。

基金项目:

本文为武汉市教育规划课题“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与课程教材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12C170)阶段成果之一。

上一篇:统筹推进预付模式 下一篇: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