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让高中生物课堂迈向高效

时间:2022-07-07 02:45:02

“少教多学”让高中生物课堂迈向高效

摘 要:“少教多学”,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构建的主人,也让生物教学充满生机、富于生命。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互动课堂等几个方面,论述“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几个具体举措,以期共享。

关键词:高中生物;“少教多学”;主体意识;互动课堂;高效教学

长期沿袭应试教育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新课改倡导改变“一言堂”,激活课堂,让每个学生投入学习中,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学习的“点评家”、知识的“智慧星”,教师必须从“多教”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多学”,使“少教多学”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小老师”为有效课堂增值

教师的“少讲”给了学生多学的机会,但在少讲的同时,让“小老师”讲,“小老师”的情趣和幽默,可以感染同伴或者其他学生,自己讲得轻松、讲得有个性、讲得自然,其他学生也学得愉快,学得兴趣盎然。尤其是富于幽默感的学生,他们的讲解可以“雅俗共赏”,使枯燥的生物课充满欢声笑语,使沉闷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

一次生物课堂上,在讲到“细胞癌变”时,我让学生说一说癌症患者与抽烟、饮食的关系,话一话抽烟的危害性。一个学生“总结”道:抽烟有三个优点,一是吸收烟草中的营养成分,二可以亲自体验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病痛,三可以与癌症交朋友。

按常态,这种学生的回答,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甚至指责,或者善意的“开导”,而在师生和谐的课堂上,这位学生的“创新”回答、幽默的话语,使教室里热闹非凡、趣味盎然,为有效课堂的构建推波助澜。

二、增加互动环节,为有效课堂增效

1.增加自主学习环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下的主要学习模式,也是学习综合能力凸显的主要方式,是传统的接受学习的根本转变。例如,对于必修一的“从生物圈到细胞”中的“病毒”的学习,常态下是教师对于SARS病毒的结构、生活和繁殖等“一人包揽”,讲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毫无兴趣。而如果教师让学生课前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对SARS病毒的结构特点、化学组成、遗传物质、生活方式、繁殖过程等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者搜集相关信息,再自主构建知识,在课堂上交流自主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就可以彰显“少讲多学”的教学理念。

2.巧妙设计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动起来

互动课堂的创建,前提在于教师的“少讲多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巧妙质疑和活动任务的巧妙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探究性的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法呈现人体的血液细胞的结构、形形的植物细胞,通过图片法的情境引入,学生自然得出“细胞的多样性”的结论。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细胞图片的结构,提出问题:以上这些细胞的共同结构有哪些?你能从中举出一个或者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的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

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少讲”旨在“导学”“引学”,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构建者”“知识的主人”。

三、灵活多变的教法,吸引学习注意力

新课改要求“少讲多学”,“少讲”不是不讲,而是精讲、重在点拨。点拨的方法应注意灵活多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趣味性强的互动课堂。

1.巧用比喻化疑难

教师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少讲”的魅力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尤其是比喻等修辞手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将生物难以理解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可以巧妙降低知识点的难度。

如,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时,将“细胞膜”比喻为“花生糕”;ATP比喻为口袋里的现金。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构建乐学的氛围。

2.妙用诗词添兴趣

教师的“少讲”,对于教学的语言要求,除了生动、形象外,还可以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妙用诗词为生物教学增添文学味。如,“自由扩散”用“飞流直下三千尺”形象诠释,文学味浓重的教学语言,为生物教学增加了亮点。

3.巧用口诀谐音助记忆

对于难以记忆和理解又散乱的知识用精简的语言或简易的口诀等有助于学生有效记忆。如“原核生物”让学生记为“一支细线篮子”,并让学生巧妙记住“一”是“衣原体”的谐音,“支”是“支原体”的简称,“细”“线”和“篮”分别是“细菌”“防线菌”和“蓝藻”。

教师应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放下应试教育的包袱,解放思想,创新教学,“少讲多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放飞思维,展示自我,为学生搭建自主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知识的学习者。那么,高中课堂一定会精彩无限,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李冬云.高中生物先学后教模式的初步探索[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11).

[2]刘新竹.谈高中生物课堂讨论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1(8).

上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政治探究性教学变革研究 下一篇:铜陵站迁址气象要素差异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