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规律 精加工

时间:2022-07-07 02:41:43

前不久,我听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受益匪浅。

一、试一试、移一移,建立规律的初步表象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下图,在表中每次框住两个数,移动这个框,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1\&2\&3\&4\&5\&6\&7\&8\&9\&10\&]

2.选择有代表性的解法交流反馈

1+2=3 2+3=5 3+4=7 4+5=9 …… 9+10=19。

师:这样思考要注意什么呢?(从左往右,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学生用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一个学生演示自己的做法。

二、想一想、议一议,促进规律的自然生长

1.框数活动

多媒体出示,如果每次框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如果框4个、5个呢?先试一试再填表。

[数的总个数\&每次框几个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10\&2\&9\&10\&3\&8\&10\&4\&7\&10\&5\&6\&……\&]

2.交流规律

(1)揭示规律

生1:我发现了规律,第一列数-第二列数+1=第三列数。

生2:我发现用第一列数-(第二列数-1)=第三列数。

生3:我发现用第一列数+1-第二列数=第三列数。

生4:我们还可以竖着看,从上往下,第三列的数依次减1。照这样下去,如果每次框6个数,就能得到5个不同的和;每次框7个数,就能得到4个不同的和。

师:(板书上述规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分析,逐步尝试解决复杂问题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如果每次框8、9、10个数,结果会是怎样的?请大家用发现的规律试一试。(学生交流)

(2)注入意义

师:让我们来看看刚才几个同学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形成一定有着充足的理由。谁来尝试解释解释?

生:生1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10个数,如果每次框4个,有多少个不同的和?关键是要看每次框中的第一个数可以是哪些数?我们可以先不考虑最后框中的4个数是7、8、9、10,其余的1到6,6个数都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再加上最后一组4个数,10-4+1=7,一共有7组和。

[1\&2\&3\&4\&5\&6\&7\&8\&9\&10\&]

生:我想解释一下生2说的规律。10个数,每次框3个的话,要看有几组符合要求的和,每次框中的3个数中,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2个(9、10);如果每次框5个数的话,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第一个数不可能是总数中的最后4个(7、8、9、10)。10-(3-1)=8,10-(5-1)=6。

生:生3说的规律可以这样理解。10个数,如果每次框中5个,我们可以先在10个数后再添一个数x,总数就是11个,每次框中的5个数中,第一个数不能出现在末尾的5个中(7、8、9、10、x),也就是和刚才的“规律一”道理是一致的。其中的7、8、9、10四个数不能做框中的第一个数,其余的6个数可以做框中的第一个数,因此就对应着6个不同的和。10+1-5=6。

[1\&2\&3\&4\&5\&6\&7\&8\&9\&10\&x\&]

生4总结的规律大家都觉得不太好解释,在老师的建议下,有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4说的规律好像不可以像刚才的三个规律那样解释。如果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我们从简单的开始试一试。

生:生4说的规律显得简洁实用,其中的道理不容易被理解。

生:可以这样想,如果每次框2个数,有9个不同的和(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10)。如果每次框3个数,和当然就少了1个,只有8个(框中的第一个数不能是9、10)。每次多框1个数,那么框中的第一个数出现的可能性就少1个。因此,框中的数依次多1个,和的个数就依次少1个。

三、赏析

首先,《找规律》教学要让“找”的气氛浓厚,彰显 “找”的价值。上述教学,“找”的目的明确,既有凭借直接经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也有在初步发现规律后的应用性活动,还安排了为规律找理由活动;“找”的过程丰富多样,算一算、框一框、借助初步规律试一试; “找”的结果灵活自由,每个人根据自我体验发表看法,从不同的侧面对规律进行归纳,丰富了规律的内涵。

其次,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最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是在知识与人的认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是符合逻辑的,对这种联系加工得越深,则学生对逻辑的理解就越深。多数老师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一般是从简单开始进行逐步的尝试,直至规律的出现,最后进入应用阶段。规律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仅仅找出来并进行应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图形覆盖问题中的规律,实质是一一对应原则,即要找出每次框中的一组数中第一个数出现的位置,也就是给出的总数中与框中第一个数对应的位置可以是哪些。上述教学,在找出规律后,师生回过头来,反思规律存在的合理性,这是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聚敛思维进行“精加工”的重要手段。当然,学生对规律的解释还不是很合理,我们要允许这种“实质性联系”在表达上的不足,要让学生在逐步学习中形成表述语言。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下一篇:将学生还原成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