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问题”

时间:2022-07-07 12:09:31

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问题”

一、现象分析

问题驱动是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问题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主线。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以为可以让教学进程随着问题的驱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却很少达到预期的成效。比如:

在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之“幼儿园的环境创造能力”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园的环境是以教师为主,结合教学主题,幼儿参与创造建立的”这个知识,我提供了一组幼儿园环境创造的图片,并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这些图片是什么?是布置在哪儿的?是怎么布置的?有什么用?不料学生举手发言的很少,而且随着问题的深入,课堂气氛越来越冷淡,最后只能一一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上述课例中的问题设计似乎并无不可,但我在多个平行班的教学实际中发现,学生随着问题的深入,总是望而却步,不主动参与学习。

究其缘由,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意志力和自信心较差,遇到困难很容易轻易放弃,导致学习过程中断。因此,老师没法教、学生不爱学的现象在中职校当中是相当普遍的。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而问题预设是教学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课前准备环节精心选择实例、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将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给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还应由浅入深,通过不断追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作用。

二、实践研究

我把教学的主线调整为:首先提供主题墙方面的图片,组织学生以“认识秋天的果实”为主题设计主题墙,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我又提供了一则实例,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主题墙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幼儿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设计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情境创设,要伴随有效的角色参与。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主题墙的设计需要有幼儿的参与这一原则呢?我在通过图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幼儿教师角色,设计主题墙;一组扮演幼儿,跟随老师活动。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了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幼儿”观看,最后设计出来的主题墙成为一种装饰品。这时我再出示一个成功范例(范例中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到野外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式动态生成了主题墙),引导学生思考:“老师提供的实例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区别?”由此,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2.层层递进的提问,要有效避免误差累积。

“误差累积”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前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遗漏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又产生新的问题,导致进一步的学习困难。

中职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习惯差更容易出现这一问题,如何避免误差积累这一常见的现象呢?关键在于问题设置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水平,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问题之间的难易跨度要恰当,难度不易过大,也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比如在教学设计的最初部分,我并没有直接抛出如何创造环境这一问题,而是提供主题墙图片,让学生说说是什么,虽然是新生,但是开学初她们曾经去参观幼儿园,所以学生都知道是主题墙饰,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又如当学生明确了主题墙的设计需要幼儿的参与时,我问:“哪种做法更好?为什么?”学生很难回答。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答案,也没有继续开展新的教学活动,而是进一步启发:“幼儿园要求教师做主题墙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装饰吗?”学生经过进一步的思考认识到主题墙的设计之所以需要幼儿的参与是因为主题墙的作用在于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活动。这时再抛出新的问题:“幼儿园环境中还有哪些方面的创造可以让幼儿参与进来?”学生很快结合对主题墙设计的理解想到了幼儿园的自然角、区角游戏区等都可以,并且对参与的方式还进行了具体的说明。这说明学生已经真正理解了幼儿园环境的创造需要幼儿参与这一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当我进一步追问:“幼儿园的环境创造是不是可以一劳永逸呢?”学生结合幼儿园环境的功能积极思考,很快认识到环境创造是伴随幼儿的身心发展、主题活动不断变换而同步跟进的动态的过程,对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有更深刻的体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有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设计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样的问题才是对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问题。

3.思维的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

发散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聚合思维则有利于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两者缺一不可。比如在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墙这一活动过程中,虽然大多数都是教师在设计,但依然有少数同学参与进来。不同的设计思路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我提供了一个教学范例,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交流完毕,又提出了问题:“现在让你依然以‘认识秋天的果实’设计主题墙,你会怎么设计呢?”这时学生的思路明显活跃起来,有的想到让幼儿去菜场认识果实,有的想到让幼儿上网查阅资料,有的想到由教师提供视频等。这样就在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成效分析

为了检验具体的教学效果,我针对一年级新生做了此项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

调查对象:2010级幼儿保育专业学生

发放问卷数:120份;有效问卷数:101份

结论:本学科学生的认同度比较高;原因与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喜爱程度密切相关;教师的问题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感悟

问题设计是教学预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如何进行问题设计?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思想状态、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步入“最近发展区”。陶行知先生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中的“问”是一门艺术,只有当我们真正以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问题的预设时,我们的问题才会更为得当,用语更为巧妙有趣,问话难易更为恰当,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调动其探索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等.校本教研亮点丛书之精彩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上一篇:巧用“罚单”治顽疾 下一篇:对我国饭店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