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6期

时间:2022-07-07 11:11:51

为什么各国记载历史的书,名字要叫作“春秋”呢?

“春秋”本是先秦各诸侯国史书的一个通称,《墨子·明鬼下》中曾说当时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还有“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甚至还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史官所记,当时即可称之为“春秋”。

为什么各国记载历史的书,名字要叫作“春秋”呢?因为各国这些记载历史的这些书,基本都采用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的方法来书写历史,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编年体,年代有先后,一年之中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先后,于是错举春、秋二季之名,用来通指一年。历史总也是一个春夏秋冬之后,紧接着又一个春夏秋冬,于是“春秋”成了史书的代称。在后世,“春秋”也就成了“历史”的同义词了,不少史书都用它来作书名,如《吴越春秋》。

流传到今天的《春秋》,是记载鲁国历史的史书,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这段历史时期,后世称之为“春秋时代”。“春秋时代”这个名称的由来,便是因为《春秋》这部书。

记载鲁国历史的这部《春秋》,过去认为它曾经过孔子删定和整理,这个说法开始于战国时候的孟子,其后许多学者也这么认为;现代有学者认为《春秋》这部书其实本即鲁史,和孔子没有多大关系,至多孔子曾把它作为教材来教过学生。

《春秋》的记事起止,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始于鲁隐,绝笔获麟。即开始于鲁国国君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结束于鲁国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经历鲁国十二个国君,一共242年。在鲁哀公十四年,《春秋》中记载:“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即在鲁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在西边狩猎时捕获了麟。麟,被认为是一种灵异吉祥的动物,本来是在圣王的时代才会出现,而现在它在衰败之世出现,出现得不是时候,而且鲁哀公也不该捕获它,所以《春秋》的作者便搁笔于此,不再

写了。

《春秋》记载的内容,大多是政治活动,此外也有一些与政治无关的自然现象,如星变、地震、灾异等。在那个时代,“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就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所以这两类事,就成为当时各个诸侯国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春秋》对后世史学书写传统影响很大,偏重于记载政治活动,与对灾异的关注,遂成为中国后世历代史书书写的一个传统。

《春秋》不仅记载鲁国的历史,也记载周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历史,所以钱穆先生说它是“一部诸夏的国际史,亦可称为乃是那时的一部天下史或称世界史”,“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点来写的一部世界通史”。

但是,《春秋》记载历史十分简略,还有记载缺漏的地方。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一共242年的历史,记载文字总共也只有一万六七千字。记载一件事最短的只用一个字,最长的也仅40多个字,而且措辞也比较隐晦,这种隐晦地通过选择不同的字词来表达褒贬含义的书写方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有时很不容易读明白。于是便出现了专门解释、阐发《春秋》的书,也就是所谓的“传”——《春秋》也就被称为“经”了。解释《春秋》的书流传到今天的有三部,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它们合称“《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公羊传》可能在战国末期已成书;《谷梁传》中有大量转录或增添《公羊传》的内容,成书较晚一些,大概这二传都是到了汉代才写定下来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常常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释《春秋》,喜欢从中阐发政治、道德上的微言大义,这是它们的显著特点。此二传在汉代由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即所谓“今文经”,受到尊崇,被朝廷立于学官,设为博士,成为当时的官方“春秋学”,尤其是其中的《公羊传》,特别受到重视,对汉代政治的影响很大。

《左传》的成书要比《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要早,大概在战国的中前期。战国时代的许多上层人物都喜爱《左传》并引用其中的文句。但是在汉代,《左传》并不流行,只在民间个别流传,和《公羊传》《谷梁传》是官学不一样,它是民间的私学。西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刘歆,在汉王朝国家图书馆看到了这部还是用战国文字写成的《左传》,非常喜欢,他极力想让朝廷也把《左传》立于学官,设博士,但最终也没有多大结果。据说,刘歆一家人都喜欢读《左传》,他的父亲爱读,他也爱读,甚至连他家里的子弟、家眷、仆人,都会哼唧几句。由于《左传》是用汉代人已不太能读懂的战国东方六国的文字写成,所以被称为“古文经”。和《公羊传》、《谷梁传》相比,《左传》更注重史事的记载,也是三传中文字最多的。

上一篇:“晚清画报”之五《北京画报》 下一篇:贵州化屋歪梳苗“谈姑妈话”习俗:“舅权”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