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07 10:42:28

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成年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成年人难治复发性AML患者18例,采用MEA方案化疗,米托蒽醌10mg/日,静脉滴注,第1~3天:阿糖胞苷100mg/日,静脉滴注,第1~7天;依托泊苷100mg/日,静脉滴注,第1~5天。如果第1疗程未取得完全缓解(CR),则接受第2疗程的化疗,方案同前。结果: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2例,未缓解(MR)5例,总有效率为72%。结论: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AML有较好疗效,患者不良反应轻微。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成年人

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科常见恶性疾病。常规一线化疗方案可获得60%~70%的完全缓解[1],而常规化疗后复发或难治成年人AML的治疗比较棘手,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是治愈成年患者最好的方法,但多种原因限制了许多此类患者的应用,因此积极寻找有效地化疗方法十分重要。2006年以来采用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成年人AML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2009年收治难治复发性AML患者18例,其中男、女各9例,年龄19~53岁,中位年龄39岁,均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确诊。根据FAB方案标准诊断为:M1者2例,M2者10例,M4者1例,M5者5例。全部病例心、肺、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化疗前无感染,无化疗禁忌证。

治疗方法:①治疗方案:18例患者均接受MEA方案化疗,米托蒽醌10mg/日,静脉滴注,第1~3天;阿糖胞苷100mg/日,静脉滴注,第1~7天;依托泊苷100mg/日,静脉滴注,第1~5天。疗程结束后根据血象及骨髓恢复情况而定下一个疗程。第1个疗程未取得完全缓解(CR),则接受第2个疗程的化疗,方案与第1个疗程相同。2个疗程不缓解者改用其他方案。用药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治疗结束2周后复查骨髓象。②支持治疗:患者均住普通血液科病房,每日常规紫外线消毒,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复方硼酸液漱口保持口腔卫生,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肛周卫生。治疗过程中预防消化道反应,补液及支持对症治疗,如Hb<60g/L或PLT<20×109/L或有明显出血者予以成分输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抗生素预防感染,有感染者积极予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按文献[2]标准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CR+PR为有效。

结 果

临床疗效:18例难治复发性AML患者经MEA方案化疗后,CR 8例,PR 3例,NR 7例,未达CR的10例经第2疗程化疗,达CR 3例,PR 2例,NR 5例,总CR率为61%,总有效率为72%。

不良反应:MEA化疗方案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所有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其中17例发生粒细胞缺乏,16例发生感染,其中肺部感染9例,消化道感染5例,2例为败血症。Plt最低降至1×109/L。有5例出现严重出血,经多次输注Plt症状改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是恶心、呕吐、厌食、乏力。有3例出现肝功能轻微异常,保肝处理后恢复正常。3例发生口腔黏膜溃疡,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治疗中无死亡病例。

讨 论

急性白血病由于多药耐药的产生,肿瘤细胞对常规方案的化疗药物产生耐受导致治疗无效,引起疾病的复发和难治,因此克服多药耐药,提高难治或复发性恶性血液系统肿瘤途径就是探索具有不同作用机制且无交叉耐药的化疗药物的新组合。MEA化疗方案已用于AML难治或复发病例,缓解率较高[3]。

阿糖胞苷是一线常用化疗药物,为嘧啶类抗代谢药物,作用于S期。米托蒽醌是一种带有氨基的新型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因其分子中具有平面芳香环可嵌入肿瘤细胞的DNA分子引起的DNA链的断裂,达到抑制DNA合成的目的,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抗癌活性比多柔比星强,不良反应尤其心脏等毒性远比多柔比星小,与其他化疗药无交叉耐药,近年来已用于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依托泊苷是拓扑异构酶H抑制剂,与托扑异构酶(Topo)或Topo-DNA链结合而影响DNA复制,因为在DNA复制中依托泊苷可促进DNA松弛、缓解、锻炼等,从而发挥细胞毒抗癌作用,对癌细胞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常作为血液肿瘤治疗中的一线药物使用。因三者在抗肿瘤机制上有所不同,因此临床常用米托蒽醌和阿糖胞苷、依托泊苷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MEA方案临床应用方便、经济、有效率高,是难治复发性成年AML的有效化疗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 浦权.实用血液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26-634.

2 张之南,沈悌.血液诊断与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71-193.

3 张之南,李加增.血液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66-167.

上一篇: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aIb配合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 下一篇:黛力新与艾司唑仑联合治疗原发性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