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明:我就是那个忧郁的喜剧演员

时间:2022-07-07 08:12:20

李佳明:我就是那个忧郁的喜剧演员

一台节目,主持人只是配角;还有,有女主持人在,男主持人一定是配角;当你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尽量不说,因为不说是不会出错的。

我骨子里是一个不自信的人。1994年在中央三台做《金土地》,导演说我的衣服不好看,当时一个当编导的女孩穿着一件红毛衣,导演说这件比较艳,就让我穿上了。

不自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对外型不自信。从小我妈就说我长得丑,所以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帅哥。学历、家庭背景,也没有让自己觉得出众和骄傲的,就是一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

但是不自信未必是坏事,砸了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因为太自信。太自信,就会不注重细节,而往往就是细节毁了你。1995年我考成都台,从几千人里一层一层考,不靠关系,就靠自己本事,考入前15名。最后要从15人里选10个,都体检过了,没有录我。后来我听过很多版本,现在总结起来其实就三个字:太狂了!

有人说当年成都台没要你太没眼光,我说不是这样的。我不喜欢那时候的我,今天要有个实习生来到组里,像我那时候那么狂,我也会一脚把他踹出去。

名利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

有个经典段子:一个人去看心理医生,说事业很成功,但一回到家就空虚,不知道该怎么办。医生建议说,压抑的时候去看看那个喜剧演员的戏,他的戏每天晚上爆满。那个人回答说,我就是那个演员。

我多多少少能感觉到这一点。所谓公众人物,名利是一个很可怕的、一样的东西,大家给你的掌声、给你的夸奖,会很容易让你迷失你自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抵御的,到最后你是飘起来的,脚是沾不了地的。特别是当你的节目被大家认可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家人跟你说真话,你听到的都是肯定、鼓励。你有时会问自己:你何德何能,那点毛病你难道不知道吗?你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好吗?

去了美国,一个朋友跟我说了一些话,让我反省。他说你只会娱乐别人,你不在娱乐别人的时候,就一点光彩都没有了。你不会娱乐你自己,你发光的时候都是那种场面上的、职业的东西。他觉得我很可怜,说我自我那一块是很空虚的。另一个朋友则说,你这一辈子都在想对得起这个,对得起那个,而你最最对不起的是你自己。他是根据我上课时的表现来说这话的,比如班里组织活动,老师说我是一个nature leader,可能跟职业有关系,我会照顾所有人,不会让人受冷落。

到了美国我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因为在美国没有人认识我,当你拿着一本英文书看了半天没看懂的时候,你才知道,那个才是你啊。

说实话,我现在对事业是没有设计的,心态上是随缘,觉得它就是一份工作。不过我已经不会做别的工作了。一个商人朋友说,做生意绝不跟我这样的人合作,因为我只有一面,台上台下就一面:做生意、从政,是需要高智慧的,是需要两面的,而我只有这么多。我觉得他说的很对。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会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吃掉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很好,但是我们了解得那么少,这是我在国外很惭愧的一个事。有人问我出国需要哪些准备,我说你先学好中国文化再出去。

我曾经跟一个美国独立导演聊天到深夜,我说咱们能不能各自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中国梦和美国梦。他说想成为迈克尔・乔丹,因为乔丹有名有钱。美国梦是很现实的,你抓住机会了,可以像比尔・盖茨。我说我想成为孔子,尽管孔子在他那个时候不太得志,但他之后留下的美名世代相传,被视为圣人,中国人更看重自己死后的东西。

他说你们中国现在没有大师,而我们美国出了很多大师,像比尔・盖茨在电脑时代就是大师。我说我们春秋战国的时候也出大师啊,我们的历史太长了,有太多太多的圣人是被后人景仰的,活着的时候不可能盖棺定论。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跟他讲“盖棺定论”。

不得不承认现在西方文化占主流,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西化了,改革开放30年,你穿的西服,你开的车,似乎没有什么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等冲突真正来临的时候,这30年跟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会有一个冲突。但是我觉得这种冲突不是一种矛盾和斗争,我相信,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会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给吃掉。今天我们做电视都是在学西方,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再过5年、10年,中国人还在看电视,但内容跟美国完全不一样。

在美国你看不到《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老外会觉得这是你大学时候在学校听的东西啊。《论语》太代表中国社会,如果说佛学是出世的,《论语》就完全是入世的,它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社会精华的集成。老庄则是比较自我的。就像林语堂说的,言行上要遵孔孟,但内心要像老庄那样。老子的东西比较超然、感性,只能自己去悟,没法交流。孔子的东西拿出来一说大家都能明白。《论语》是让你既做圣人,同时这个社会应该有的名利的东西,你也可以获得。

不能再为别人活了

现在我会经常问自己快不快乐。如果做这件事情有一天我觉得不快乐,肯定不会去做;现在还在做,因为我确实喜欢准备好了,到舞台上灯光一打,自己成为舞台中心的感觉。

再过几年我就四张的人了,不能再为别人活了,不要给自己压力,别不把自己当回事,也千万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所以我现在尽量为自己减少压力。首先,一台节目主持人只是配角;还有,有女主持人在,男主持人一定是配角;当你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尽量不说,因为不说是不会出错的。

刚做《开心辞典》的时候,小丫当红,我就是配角。一次路过收费站,一个人突然很兴奋地说“他是王小丫的那个”,就是叫不出名字。再过一段时间,大家看到我就喊“佳明、佳明”了,能叫出名字了。

回国之后,有一次作为嘉宾回到《开心辞典》录制现场,我的感受特别多。第一个感觉是,当年真不知足,其实你拥有很多东西。那天在现场,看到熟悉的工作人员,看到观众,就像一个东西你失去之后,回过头来看,发现它很好;第二个感觉是,人生啊,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能再回来,再好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人说佳明你回来吧,我说就算我回去了,也不是那时的那种情感、那种感觉了。

有人说,希望是在绝望中产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希望中灭亡。我就没希望行不行啊,到周一我就等着看台里有没有电话找我,没人找我做节目就在家里待着,有节目就去做。有时候也会困惑,这种生活中比较散漫的状态是不是会带到节目中?但是后来想不会啊,因为我现在是快乐的呀,在看自己喜欢的书,不去不想会的局,比以前快乐了。

李佳明答问

问:你的理想是?

答:混到69岁,还在电视上,还在当主持人。我这个目标确实很远,为此还要再做三十几年。这个行当竞争很激烈,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各领多少年。为什么是“混”?我觉得只要在适当的年龄,有适当的题材,还有适当的观众,坚持下去,那么我就成功了。

问:你内心的软肋在哪里?

答:软肋在于我的知识结构不牢。我是一个有小聪明的人,我清楚自己做节目是在用技巧、用多年的经验在做。我19岁开始做主持,之后所学的东西都是实用主义的,特别功利,不是为自己读书。真正为自己读书是从出国开始的,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学传媒,我说我真想学点自己想学的东西。

采访手记

李佳明为人熟知始于跟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2008年回国后他再次来到《开心辞典》,身份从主持人变成了嘉宾,那也许是小丫主持最开心的一次,从头到尾她一直都在笑。在李佳明主持的《寻宝》节目里,最开心的是主持人,其次就是坐在电视前面的观众。他说主持人要简单,不要技巧。

上一篇:把宋庄的生态做活 老栗在忙什么? 下一篇:中国“主场”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