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存管考问银证互通

时间:2022-07-07 06:04:19

“明明显示银行卡里的钱已经转出,为什么证券交易账户上却没有显示新增的资金,今天的新股申购又要泡汤了。”股民王先生看了看手表,时间是下午2时50分,离闭市只有10分钟了,但自己证券交易账户下的资金依然没有到达。从下午一开市,他就进行转账操作,但没有成功,问过了证券公司,回答是没有接到,问银行,回答是: 已经转出,今天转账笔数太多,只能等晚上清算过后,明天再来查询。看着股市行情回暖,却不能及时买入,王先生心急如焚。

在第三方存管逐渐上线推广的过程中,类似王先生的遭遇并不罕见,有个专用词汇来描述这种状态,叫做“单边账”,遇到单边账的情况出现,股民的资金账户通常被暂时冻结,当天无法再进行银证转账,直到晚上银行与券商清算完毕,才能解冻。

其实,单边账只是第三方存管引发的问题之一。在第三方存管的新模式之下,券商和银行都面临着新的业务环境,初看并不惹眼的第三方存管却带来了银证互通互联、信息交换、业务流程衔接等一系列问题,数据流向和数量都产生了巨变,由此也产生了连锁反应。从更实质的角度来看,银行由证券交易的边缘地带向核心地带迁移,双方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第三方存管开始考问银证双方的配合和互联能力,处于磨合之中的银行和券商将要解决诸多问题,如果能够顺利解决将提升整个行业的业务水平,而处理不当会产生一连串的麻烦。

银证转账:

成为压力中心

第三方存管的实现得益于银行与券商近几年推行的业务处理大集中,但大集中后对系统的压力也同时集中,银证转账一旦出错,产生诸如“单边账”等问题时,目前还缺乏一套有效的纠错机制来保证客户能够及时解冻资金,重新转账。

对银行而言,核心业务系统是重点维护的对象,对券商而言,交易系统是重中之重,银证转账系统对两者而言都属于系统。但在“总对总,一对多”的第三方存管模式之下,的银证转账系统同样能对证券交易产生大影响,甚至会把巨大的压力转移到核心业务系统上来。

在第三方存管的模式之下,从客户的角度而言,感觉不到银证转账有什么变化,但其背后的数据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分对分”的模式改变为“总对总”的转账处理模式,即原来是券商的营业部与所在地商业银行的分行进行转账处理,第三方存管之下,全面转变为券商总部(少数券商是区域数据中心)与银行总部之间的账务处理和通信往来。

“第三方存管的实现,得益于银行和券商大集中的实现,即使少数没有完成全国大集中的券商,也实现区域的集中处理,这使得第三方存管能够快速推行。”

但集中的风险在于系统压力也会非常集中。单边账的问题在第三方存管上线之前的银证转账中也存在,主要是由于通信问题、或者核心系统故障导致的转账信息没有正确和完整地传递,造成了客户资金在银行端与券商端的不同差异。类似股民王先生的遭遇就是表现症状之一。在证券行情火爆,投资者蜂拥下达交易指令时,会对券商的交易系统,双方的银证转账系统都会造成巨大压力,这个时候也最容易产生单边账。对于每一家券商和银行而言,都处于“一对多”的状态,一家券商同时与多家银行进行银证转账的业务处理,银行也要面对同样的情况,由于国内的券商公司数量更多,像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样的大银行要同时与七八十家券商进行实时业务处理。

在券商营业部与银行分行之间进行“分对分”银证转账和清算的模式之下,通信压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营业部与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因此通信压力不大,而且系统风险只影响某一地、一个营业部投资者的资金,但在总对总的模式之下,转账的压力集中到总部,各地的营业部和分行只是作为一个通信转发的渠道,而不作具体的处理,由此给券商和银行的IT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对于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和券商交易系统来说,银证转账系统的确只是一个系统,很多银行一开始也把银证转账作为“边缘业务”,投入的设备配置相对不高,但像转账这类需要频繁调用银行后台数据库的业务操作,很可能把压力由传导到核心。去年8月,国内某大型商业银行在股市行情火爆、基金申购踊跃、转账频繁等众多压力之下系统接近崩溃,系统处理能力连续三天不能恢复正常,不仅导致了上述中间业务处理的基本瘫痪,而且累及许多基本业务的处理断断续续。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说出了银行与券商差异的实质: 银行是把风险管理作为第一位,效率相对没有券商那么重视,银证转账的问题对于银行来说只是小问题,因为客户的资金并没有丢失,只是暂时不能使用,客户损失的是投资机会,而不是本金。所以,这样的问题一般都不会列入优先处理的范畴内。

“银证转账造成的单边账需要券商和银行各自查系统,如果双方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重发机制和冲正机制,那么快速恢复客户资金的正常状态很难,你不可能要求银行和券商的工作人员每一次都要靠手工操作来恢复某个资金账户的状态,这在工作流程上也比较麻烦。”一位券商业务人员道出了单边账处理的实情。

其实,出现单边账从理论上来说不难解决,但当单边账数量巨大,以及银证双方没有明确的处理规则约定时就很难办。目前,银行与券商还缺乏一套有效的纠错机制,保证客户资金账户的冲正,资金能够在交易时间内解冻并重新正常转账。

清算:

交互流程下的难题

随着第三方存管的大面积上线,清算这个原来最平稳的后台业务成为银证双方业务上最大的交互点,也被券商和银行公认为最头痛的问题来源。

为了起到“管住资金”的作用,银行通过第三方存管大量介入了清算环节,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清算形成了银行与券商步步串联的结算新流程,这对券商和银行来说都要有所适应。新流程的磨合期显然会带来许多矛盾,许多细节与习惯的冲突让券商与银行疲于应付。尽管银行与券商都进行了很多改变,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仍然需要加强配合,建立一个新的标准化流程才能保证清算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方存管之下的清算在流程上比以前更为复杂,尤其是跨行业的数据交换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而同时数据量的增大也加大了通信的压力,有时候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不完整就会产生双方的账务差异,还需要重复劳动。而银证双方由于业务习惯和规定上的不同,让双方在清算上会产生一些不同的理解而导致无法平账。例如,对资金的状态判定习惯的不同就影响到数量计算的不同,资金要计算到小数点后几位,四舍五入的原则最后都对资金余额产生影响。这种业务上的差异一部分会体现在工作人员处理上,另一部分会包含在清算业务系统软件中。

现实中的情况是,国内上百家的券商要与十几家银行进行第三方存管的清算,清算系统的接口开发缺乏标准化,业务表达语言同样缺乏标准化,尽管像工行、建行这样强势的大银行在同时面对70家,甚至更多需要清算的券商时也不得不考虑每家的不同习惯。同样,券商也有苦水,要跟十几家银行进行清算,每家银行都是强势的,清算系统的开发非常困难。

清算的难题其实是跨行业信息交换和业务规范落后的问题,券商与中国登记结算公司之间的清算是按照后者的标准来做的,所以效率和质量都能够有所保证,而目前第三方存管清算在标准化上的缺失急需两个行业的管理部门坐到一起统一出台相关的解决办法。2007年以来,许多券商的清算部门都增加人手,“我们最担心的是,如果清算做不完,第二天没法开门营业怎么办”。

技术:

后援也有隐情

在第三方存管实施的过程中,IT技术扮演了一个支持后援的角色,在银证转账和清算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由于第三方存管是银证双方的事,技术也成了双方产生争议的焦点之一。

短板之争

为了实现第三方存管系统上线运行,银行和券商都不同程度地对自身信息系统进行了改造。

券商的投入通常包括: 相关软件系统的升级和购买、集成厂商开发费用、银行托管年费等,如果银行要求专线接入或购买安全加密设备的话,还要增加投入。

有些券商抱怨: “很多银行与我们互联都是平均负担费用,比如两条通信带宽,各付一条的钱,但工行却要求我们承担所有的费用。”

在银行方面,除了购买相应硬件设备、修改清算系统之外,在软件中还加入了流量管理、异常情况的控制机制。

对于自身的系统建设,券商、银行都不遗余力。而有意思的是,当双方IT系统对接,并在应用中出现问题之后,他们却都在抱怨对方的系统是短板。

“银行信息系统的实时性远不如券商,当双方对接之后肯定会出现IT瓶颈,但是我们感觉这个瓶颈可能是在银行端。”某券商说道: “据我们了解,有的银行第三方存管系统只是采用他们的边缘产品,甚至用很低端的PC服务器。”

对于券商的这些观点,某大银行却有不同看法: “按照科学研究角度来讲,PC服务器也是分档次,分种类的。现在的PC服务器的处理能力相当于以前小型机水平,处理能力很强,用来做报文转换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银行的系统都会经过双方约定的系统压力测试。而且,各大银行经过多年磨打锤炼,无论在系统机制,还是开发力量方面都逐渐成熟。而技术研发源于企业需求,前两年股市低迷,券商的技术力量投入必定有限。而且有的券商急于上线,第三方存管系统建设并不完善。”

为了应对大量的通信压力,券商与银行的互联通道也有采用第三方平台作为中介的方式,例如,深圳证券通信公司提供的金融数据交换平台。而目前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要求必须采用银证直连,不经过第三方通信平台。

不过,通过第三方平台互联的方式得到了中小规模券商和银行的欢迎。“把通信前置机放在第三方更易于券商日常管理维护,同时券商端的接口技术和业务测试关节相对比较简单。更重要的是,借助第三方平台可以团结券商的力量,增强话语权,加大与银行的谈判实力。”某券商工程师谈到。

但是在业务量较大时,第三方的通信平台同样不能避免压力,可能成为系统流畅运行的“瓶颈”。在有些银行看来,允许第三方平台接入无疑是增加了自身系统风险。一旦系统出现问题时,也增加了故障排查点,不利于在第一时间排除故障。

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困扰券商的最大难题――通信不通畅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通信问题并非因为线路带宽不够,而是在于线路的稳定性。第三方通信平台也一定是架构在中国网通或中国电信的基础线路之上,同样要面临峰值压力。“我们的钱已经花得够多了,并与银行建了专线专网,通信依然不畅,看来只能搬到银行隔壁了。”某券商无奈地表示通信故障频发与自己无关。

标准之困

“现在我们感觉压力大就是我们的第三方存管系统要跟十家银行对接,而每家银行的业务模式、接口完全不一样,一个系统要适应多加银行,搞得我们很乱。”某证券公司说。

据了解,人民银行曾颁发了一个系统接口标准,但由于出台时间较晚,工行、建行,以及动作快的银行已经完成系统开发,因而没有参照统一的接口标准。而商业银行表示: 按照该标准二次改造系统并不现实,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测试,还可能影响银行其他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一些银行表示: “证券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上百家券商之间的接口程序各不相同。为了在短时间内确保第三方存管系统上线,银行基本上要求券商在系统建设时以银行标准为主。但是各个银行系统及业务模式不尽相同,导致系统接口差异。”也有一些银行认为,券商与银行在系统开发前对一些技术指标是有协议约定的,但由于开发商素质不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开发规范、标准的理解或有不同,最后造成了接口产品的差异。

而有些技术争议的产生是由于业务处理而造成的。例如,券商系统中的客户银行账号―有的银行提供的是客户的管理账户号,有的银行提供存款卡号。“数据不同则接口不同,晚上对账清算相当麻烦。”某券商说道。

其实银行的抱怨也不少。比如,银行重发未成功交易的指令在有些券商端系统中会被理解成银行端发起两笔交易。银行人士认为: “可能有两个原因,如果不是因为开发商没有银行行业的经验,对开发规范不理解; 那就是券商前期系统测试不严谨。”

其实,银行与券商的种种争议都是由于在具体实施中标准和规范缺失而造成的,就例如账户冲正这种常用的处理机制,如果没有两个行业的管理部门共同磋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统一规范就很难解决。

链接

第三方存管概念

三方为投资者、券商、银行。

“第三方存管”被写入新的《证券法》中。《证券法》112条中指出: “证券公司承担清算和交收责任。”139条中指出: “证券公司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应当存放在商业银行,以每个客户的名义单独立户管理。”

第三方存管遵循“券商管证券,银行管资金”的原则,将投资者的证券账户与证券保证金账户严格进行分离管理。

第三方存管模式下,证券公司不再向客户提供交易结算资金存取服务,只负责客户证券交易、股份管理和清算交收等。存管银行负责管理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账户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汇总账户,向客户提供交易结算资金存取服务,并为证券公司完成与登记结算公司和场外交收主体之间的法人资金交收提供结算支持。

上一篇:关注业务流程五趋势 下一篇:有机RFID:可以印刷的电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