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

时间:2022-07-07 04:02:18

论个性与创造力的关系

摘 要: 我国教育重视整齐划一,而创造力的发展必须注重个性的培养。个性与创造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就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个性 创造力 关系

继1998年全国首次开展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之后,教育部科技司、学校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0年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大、中学校的学生,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创造个性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影响了青少年创造个性的培养;教育观念滞后,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注重整齐划一,忽视了个性的发展;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难、繁、偏、旧”。

个性和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它作为非认知因素和认知因素影响了人的创造力行为。林崇德在《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一书中提到:“如果将创造力人才的素质划分为创新意识、创造力人格或创造个性特征和创造能力三个方面,那么,创造力人格或创造个性特征是这三者中的基础。”纵观对创造力的相关研究,对有杰出创造力人物所具备的个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一、个性与创造力的含义

《心理学大词典》(2003年)中指出: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提出:“人的悟性和记忆力外创新素质至关重要,此外创新能力主要包括:①好奇心和兴趣;②直觉和洞察力;③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④人文素质。” [1]这些个性特征主要是对真理或者新事物热烈追求探索的情感,为实现既定目标坚持不懈的意志,以及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献身的坚定不移的性格等,属于创造品质中的非智力因素。

二、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1.高创造力者具有的个性特征

缪塞尔运用多项人格测验和智力测验、成就测验等,对40名天才和101名普通人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科学创造力的个性特征是可以进行归纳和预测的。

1931年,心理学家纳撒尼尔・赫什认为,高创造力者具有六大个性特征:腼腆的、敏感的、真诚的、沉思的、需要孤独、看重友谊。他认为这些之间存在着一种“神圣的关系”。1962年,心理学家托兰斯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制作了一个包含84种人格特征的量表,以测定一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品质。他指出,一个高创造力的人应该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自我肯定的和多才多艺的;他们易于受到神秘事物的吸引,蔑视常规,独立判断与思考,有怪癖、好极端等;他们有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立自主性。[2]

费斯特指出:在高创新型科学家中,“敌对”是很常见的特征。其次,创新型人物具有的特征包括:内驱力、雄心、自信、经历开放性、思维灵活性和活跃的想象力。近期,人格心理学领域广泛采用人格结构五因素模型(FFM),该模型包括五种基本的、两极的人格维度:开放性、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人格素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塑性,可塑性使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成为可能,稳定性则说明人格的塑造是一个过程,事实上人格塑造就是一个潜移默化、修身养性的长时间的过程,是伴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而实现的。

吉尔福特对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型力较高者的个性特征包括:(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他认为才能中创造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有认知需求、兴趣趋向、坚持性等,各种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互相作用促成了真正的创造行为。[3]

钱曼君、邹泓等(1988)通过《自我评价问卷》及《教师评价问卷》,对创造型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创造发明获奖者的个性特征有着一些明显特点: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兴趣广泛;自信、自我期望高;有独创性、适应性强、精力旺盛;勤奋、有恒心。张庆林、曹贵康主编的《创造力心理学》一书中,将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的共同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求知欲强,喜欢接受各种新事物;(2)想象力丰富,富于幻想;(3)好孤独,全身心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中;(4)对未知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探索,渴求发现,不满足于已有结论;(5)坚韧不拔、执著追求,深深理解自己行为的价值;(6)独立自信,不从众,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看法;(7)自制力强,能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快乐;(8)反叛,不顺从。[4]

2.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个性特征

阿什(Asch,1955)对个体的顺从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顺从性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有些人最初有自己的见解,但怕与他人判断不同,遭人讥笑,因此放弃己见;有些人没有主见,不自信,认为多数人说的总不会错;也有少数人的判断原来就不正确,见别人这么说也跟着说。还有研究者研究了刻板性、褊狭性(偏见),这些特征都会妨碍一个人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硕士研究生教育,2002.04.

[2]罗伯・史登堡,特德・鲁巴特.不同凡响的创造力[M].北京:城市出版社,2000:68.

[3]Guilford,J.P Traits of creativity,in H.H.anderson(Ed),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NewYork;Harper:142-161;

[4]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8-119.

上一篇: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