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时间:2022-07-07 03:57:06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学习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它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囿于材质,它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保障学习动力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学习材料,拓展学习视角,将会提升有效学习的质态,提升思维的活性,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灵性、洋溢着智慧。如何选择、使用和呈现数学学习材料?怎样用活学习材料,以促进学习思维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在此,结合教学实践作粗浅反思。

案例回放(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求小数的近似数》):

师:齐读投影上的一段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并小声议论自己认识到的内容。

生:我知道: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1.496亿千米。

生:要我们求出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和百分位的近似数。

师:精确到十分位就是把它怎么样呢?

生:小数部分保留一位,结果是一位小数。

生:精确到十分位,我们应该看百分位上是几?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师:研究得不错,请继续完成。

生: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约是1.5亿千米,精确到百分位约是1.50亿千米。

师:很不错。那你认为1.5亿千米和1.50亿千米哪一个更精确点呢?

学生有的说1.5亿千米,有的说1.50亿千米,争论不休。

师:这个结论书中是有的,自己找一找,并读一读。

学生齐读书中的结论:“在这里,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数,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数,所以,1.50比1.5更精确一些。”

……

数学教师应因地制宜地使用资源,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的、有结构的数学活动材料,引起学生关注数学现象,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数学现象,进而诱发思维的深入开展,加速认知建构。

一、 展现原味素材,丰厚感知

案例中所呈现的知识点对小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是比较大的,要精细化地解读“1.50比1.5更精确些”,恐怕还需要教师深入地把握学情,作更多的认知铺垫,更多的经验积累,以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预设不精确,程序就会不顺畅;学习材料不丰厚,感知就会肤浅,这样思维局限性就会很明显,学习难度也会上升。因此,教师应强化学情分析、把握经验现状、重新整合资源、精心重组材料,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感知,积淀经验,从而使学习步入到一个崭新的天地。

怎样改进案例中的肤浅认知呢?怎样使学生具备审视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尝试和改进。

首先挖掘身边的材料。设计情境:

师: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毫米?合多少米?

生:我1463毫米,合1.436米。

师:请把1.463米分别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整数,看看分别是多少?

师:通过取近似数,你发现哪个答案更接近你自己的真实身高呢?

把学生的身高作为拓展和丰富学生感知的学习材料,无疑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你发现哪个答案更接近你自己的真实身高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促使学生去分析、去比较,从而在不断的感知中明晰:保留整数约是1米,与实际1.463米相差太远了;保留一位小数约是1.5米,与真实的身高也有较大的差距;保留两位小数约是1.46米,与实际只有3毫米的差距。通过有一组数据的感知和对比,学生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感悟,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越接近真实的情况。

其次,当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时,再拓展材料,加速思考,促进理解跟进,保障可靠认知的深化。

师:请大家认真思考,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5.元≈6元(保留整数),6.元≈6元(保留整数),5.9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6.0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

生:保留整数中6元应在5.9元与6.4元之间,保留一位小数6.0元则表示的是5.95元与6.04元之间的数。

师:研究很透彻,结合例题我们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保留一位小数时数值更加细致,而保留整数就很粗糙。

材料在变厚,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增厚;材料在递进,学生的思维逐渐摆脱了单薄和苍白。精细化的学习材料激活了思维,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关注,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习效率也在不断提高。材料激发探索,学习又催生材料诞生,让课堂充满灵动和智慧。利用身边的学习材料,预设精妙地学习材料,让师生在不断的交互活动中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二、 呈现有序材料,诱发创新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内部认知结构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活动。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就得盯牢学生的认知储备、经验积累等诸多情况,灵活地选择学习材料,促使学习之间实现有效的交互,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建构对应的认知。让学生大胆地融入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去,使他们学会观察、操作、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序学习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度解读,从而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索,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呈现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依次呈现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采用尝试激疑的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材料面前,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中通过长4、5、6厘米的小棒和长4、5、9厘米等几组小棒的实践研究,感知到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形,并在互助式的研究中逐渐领悟到现象之后的本质。采用启迪延伸思维的策略,让学生在变化中增强探索的欲望,促进学习的深入。如“圆的周长计算”的学习中先通过具体的材料――圆形的茶杯盖、胶带圈、铁圈等,让学生通过测量得到粗略的周长;再展示浩瀚宇宙球形天体或者微小的球形生物体,问“你能用小尺测量出他们的周长吗?”不同材料的出现,会收获不同的效果,更能启迪学生去思考和探索,为新知识的引入和学习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撑。

学习材料是多层面的,需要教师灵活地、科学地取舍,不惟课本,也不惟真实的生活场景,应把握思维的发展点,开放学习空间,活用教材,捕捉资源的生成点,让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的探索过程。创生学习材料,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格局,让一切都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快乐成长服务,为学生积极思维、勇敢合作、创新思考提供厚实的基础保障,也为我们高效的数学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撑。

上一篇: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的非技术性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校园文化不应止于“校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