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书局:一间深入社区的二楼书店

时间:2022-07-07 03:24:05

紫罗兰书局:一间深入社区的二楼书店

Text_彭砺青(香港) Photo_紫罗兰+彭砺青 Design_周富标(Channel.ad)

一直以来,因为铺租昂贵,香港的二楼书店都在艰苦环境中经营,我们经常听见有二楼书店踌躇满志地开业,未几又轰轰烈烈地结业,例如推广香港文学书籍的青文书屋和专卖简体文史哲书籍的文星书店,它们的消失令人惋惜,不过很快又有新的二楼书店填补空隙。这种都市奇景体现出香港既自由又漠视文化的双重特质。在这严酷的环境下,二楼书店各出奇谋,其中紫罗兰书局就是一个成功例子,一方面坚持二楼书店的特色,并坚持引入多类好书,另一方面尽量保持营业额,务求以畅销书保持盈利之余亦保留不少长卖特色书籍,这方面店长王敏居功不少。

走出昨日荣景的文化商道

紫罗兰书局在2003年开业,当时正值“SARS”风波,香港百业萧条,而紫罗兰选择位于旧式中产社区内的美孚广场,在一个远离旺角书店街的位置,悄悄地坚持自己的理想。王敏谈到最初的理念时说,当初希望开办一间社区书店,在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社区内卖文化书籍,美孚正是因为居民的文化背景而被选中。不过,在社区办书店也得考虑社区因素,所以紫罗兰也订入不少小学习题、育儿书、食谱甚至健康及手工艺方面的书籍。书局在美孚广场3楼开业,直至2005年底才因租金而搬至楼下较窄的网吧铺位。开始时,他构思把书店分为两部分:一边卖文化书籍,另一边卖生活百科书籍,开业时文化类及社区书籍的分工较为明显,亦拥有毗连的仓库。

不过,紫罗兰书局一直与其他二楼书店面对同样的问题,例如文史哲书籍读者永远少于实用及流行书的读者。而租金永远是令二楼书店感到头疼的问题,许多生意不错的书店都因加租而结业。紫罗兰也曾在2005年间于旺角开设分店,分店位于西洋菜南街近登打士街兆万中心附近,属于西洋菜南街尾段,远离被称作“书店街”的近奶路臣街路段。由于远离书店林立的路段,对生意有一定影响,加上租金和利润的考虑,紫罗兰遂决定撤离。

紫罗兰为了走出美孚的封闭空间而作出相应的对策,例如在学校及商场做书展。他们近期开设了书店网站(“阅读校园”),以学生及老师为对象,配合中学关注的主题,推介书籍以通识类为主,接受学校订购。

书海,也是一种“蓝海”

开业之初,王敏根据市场环境而订立一套选书标准,对港版、台版及大陆书籍采取不同的进货方式。

由于港版书运输方便,可随时向出版社取得补货,加上本港知名作家出版新书的时候较易为读者知悉,所以书店对出版社送来的港版新书来者不拒,什么类型都会摆上书架。台版书由于不易取货,加上入书时须考虑运费,则需要选择较热卖及长卖的书种,这就需要经验和辨识畅销书的判断力。他们不考虑台湾本土题材书籍或仅为台湾本土所认识的文学作品,只考虑为香港人所接受的作家,如余光中、龙应台等。另外,台版翻译书种类繁多,对香港市场也很重要,他们会侧重于外国流行畅销书籍及商业书籍,如“暮光之城”、“哈利・波特”系列及巴菲特投资书籍等,辅以一些哲学社科类翻译书籍。对书店来说,台湾书的意义在于书种繁多,每个范畴都有,可满足大量读者需要。事实上,台版翻译的外国畅销小说,曾对书店经营起了积极作用,例如“暮光之城”或其系列的任一本分集,都曾在紫罗兰卖出过几百本。

王敏在1990年代开始从事简体字书籍的销售。在开店初期,他希望以简体字书籍补充繁体字书籍,但也发现大陆有很多价值高却定价低的书籍,例如一些优秀翻译书及大陆作家的著作等。这几年来,简体字书定价升幅很快,但书店仍增加了店内简体字书籍的种类,购入大批针对市场而出版的书籍,其中热卖的也有不少。另一方面,大陆作家及大陆畅销新书越来越为香港读者所认识,例如越来越多中学女生喜欢大陆流行作家郭妮、小妮子等撰写的畅销小说,吉林出版集团的《图说天下》系列也广为读者欢迎。

紫罗兰书局一直不忘纯文学类书籍,而诗歌更是他们其中一项坚持,他们专设了纯文学类书架,在开店初期曾举办诗歌朗诵会并提供文学活动场地。这是紫罗兰书局的其中一项特色,“秋萤诗刊”曾在美孚旧址及旺角书店内举办过多次新诗朗诵会,紫罗兰书局也曾在2004年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合办“诗歌之夏”(于会议展览中心内举行),在2005年10月至11月期间假旺角书局举办“聂鲁达诗歌朗诵会”,活动亦为该年“情迷拉丁艺术节”的项目之一。虽然现址面积较小,较难举办同类活动,但仍有展售诗集的书架,每逢新诗集出版也会进货,以示对文学的支持。

围棋书籍也是书店特色,目前紫罗兰是全港拥有最多围棋书籍的书店。原来王敏喜欢围棋,开店以前已在构思购入围棋书籍,紫罗兰营业后,由于在购书方面有自由度,于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购入台湾围棋书籍。而生意也不俗,主要顾客是棋社,也有很多喜欢棋艺的读者或棋社学员慕名而来。

也许读者经过心理学书架时,会发现不少心理学入门、心理治疗、辅导及精神分析书籍。紫罗兰在旺角经营时,曾因个别顾客的需要,卖过不少台湾韦伯文化出版的心理学及辅导的专科书籍,现在书店仍旧保留不少心理学、精神治疗及辅导书籍,并定期订购心理、五南、心灵工坊及张老师文化出版的心理及精神治疗教科书及心理系列丛书。在新时代、心灵励志方面,紫罗兰书局也订入不少长卖的丛书:如新时代书架上的奥修及克里希那穆提作品,在励志类的书架上,你也能找到著名出版社的销畅励志系列,如天下文化的“心灵鸡汤”及“男女大不同”系列,以及圆神出版的励志系列等,而圆神、大辣等出版社的两性丛书,亦相当齐备。

紫罗兰的例子恰好说明了,如果一间二楼书店专注于某几种专属书籍的话,它可以吸引有需要的顾客长期到书店买书,这些“蓝海市场”客源,是保证书店长期营业额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从学校书展、网上新书介绍及邮寄新书资料,以至邀请老师带班到书店购书等活动,亦为书店增添不少生意。书店与学校保持良好沟通及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与学校讨论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新书趋势,这些都是紫罗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采取的策略。王敏认为香港这几年的阅读风向转变较大,出版题材受媒体影响较多,年轻一辈对阅读的需求却不如以前般强烈,层次也少得多。书店的另一挑战来自电子书,现在电子书的影响仍属未知数,而读者对零售书店仍有需要,但随着电子书越来越受欢迎,这一现象或将改变,王敏认为还需观察其趋势方可再觅对策。

市场的明日和今日:店长的角度

作为书店店长,王敏对香港出版市场有褒有贬,他认为香港出版商在某些地方做得很出色,如出版大量华人世界畅销作家作品,而且很多出版社亦相当重视教科书、流行书及生活实用书籍;但另一方面,他们对文化、文学、哲学及社科类书籍却不予重视。香港出版的另一趋势是过于本土化,即使有人文社科书籍亦只限于与本土文化有关的题材内容,即使讲文化也采用很本土化的方式。另外,大出版社往往包揽了畅销作家作品,更有畅销书作家拥有自己的出版社或出版社以名作家坐阵作招徕。

这造成作家两极化的窘境:畅销书往往是出版社计算了商业成本后出版的,而真正的文学作者往往需要自掏荷包,不计商业成本的前提下才能出版自己的作品,结果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流行书,较不主流的严肃文学则寥若晨星,香港在这方面的情况比其它地方更为极端。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好事,虽然文学、艺术和哲学书籍成为出版业的空白地带,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王敏希望看到更多有志者参与其中,突破香港出版业的固有作业方式。

但香港的自由开放是令王敏感到欣慰的,因为香港的自由气氛,二楼书店才可以灵活经营,选书的自由度亦较大,可将图书放在狭小空间,凭个人喜好选择书种,自较大,以至每间二楼书店都有独特风格。王敏也觉得香港读者很有福气,因为能够接触大量台书籍,又能接触外文书籍。

作为资深的二楼书店工作者,王敏对香港图书市场寄予不少期望。他看到很多出版社有其专属类别的书籍,如青桐社的校园文学、天窗出版的财经书籍、经济日报的专业人员系列等,他都认为很成功,他希望出版社能结合自身能力及市场需要,出版更多适合读者的好书,或者延续已出版的好书系列,提高香港的阅读氛围。

香港二楼书店大多集中于旺角西洋菜街及奶路臣街一带,身处美孚的紫罗兰书局显然是一个异数,说明在困难的市场环境中,只要发展出能被辨识及记忆的特色,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能配合,就可以一直生存下去。在二楼书店中,紫罗兰结合了书店人的理想和文化商业操作的实际考虑,也因为选址在缺少书店的美孚区经营而更显得突出,成为该地区的文化标记,进入读者的记忆。

上一篇:揭开书系构筑之谜 下一篇:朱锷 设计需要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