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台物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其途径

时间:2022-07-06 10:26:21

论闽台物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其途径

摘要:现阶段,闽台两地处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各自面临的难题可借助于两岸资源整合与产业互补,实现经济与贸易的共赢来缓解。在物流合作方面,闽台物流合作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合作的深化也已具备相应的现实基础。为此,在对这些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关注促进闽台物流合作深化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闽台;物流合作;互补共赢

中图分类号:F72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007-02

闽台经济往来由来已久,基于闽台两岸在资源配置、工业基础、产业分工、产业合作、科技研发合作方面的互补性,闽台经贸合作一直深受关注。其中,闽台物流业合作对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实现经济共赢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深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方面,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使用“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说明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影响。回波效应是指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扩散效应则是指当发达地区的生产规模扩大至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的程度时,生产成本上升,投资效应减少,资本技术等自然而然向不发达地区扩散,从而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在物流业方面,台湾比福建发达,但发展步伐减慢,会导致对福建物流要素需求的增加,推动福建物流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动态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任何国家(或区域)根据其在某类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比较生产费用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将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李斯特的动态优势理论则认为,政府有必要对现在较弱小但将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保护,并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而且经济发达区域随要素禀赋优势的变化,原有资源、劳动等优势会逐渐丧失,经济不发达区域可以在调整贸易结构的同时逐渐将发达区域原有优势的市场份额接收过来。这两个理论对闽台物流合作中资源的配置及福建政府对物流业的扶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论是谬尔达尔的“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与李斯特的动态优势理论,均从理论方面对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与有益性进行了阐述,对闽台的物流业合作具有借鉴作用。

二、闽台物流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福建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福建物流业发展的优势:一是物流方面有较强的内外辐射能力,福建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2 300公里,铁路正线营业里程达到2 500公里以上,有发达的对内省际交通网络;而其漫长的岛屿海岸线及众多深水港湾使福建有很强的对外物流辐射能力。二是近台优势,闽台交往历史悠久,有相近的文化渊源及特殊的六缘关系。特别在地缘方面,福建地处闽台两岸经济区,跟台、澎、金、马地区间只隔一道海峡,两岸较近的距离仅8海里,对物流业发展十分有利。

其次,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发展情况看福建物流发展(具体数字见下页表)。

2003年以来,福建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总产出大致呈稳定发展态势,经济增长贡献率在6%以上;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周转量逐年增加,邮电业务总量2006年已达到633.04亿元,比2003年将近翻了两番。这也从局部反映了福建物流业逐年发展的稳定趋势,其对外发展已有一定基础。

(二)两岸物流业的互补性及合作的利益

1.闽台物流业的互补性

福建省目前物流产业已有一定规模,但因发展较晚,现代物流观念还没有效推广,物流水平与当今其他国家先进的物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总的来说,福建的物流企业有着多元化的格局,专业程度不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步伐落后,资源浪费造成物流投入成本高。而台湾物流业经过多年发展累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及雄厚的资金,但岛内物流资源紧张,物流业风险增加,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与福建物流业有着一定的互补性。

2.闽台物流合作所能带来的利益

两岸物流合作的内部效应在于,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外部效应,两岸物流合作不仅可以为台湾企业到内地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极大的机会,还可以为周边物流企业的壮大提供契机,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闽台经贸合作的发展创造便利的条件,促进闽台经济扩大来往,推动闽台经济合作的成功。

三、闽台物流合作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闽台物流业间的互补性为闽台物流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物流合作的商机又必将促使两岸物流业积极探索各种途径以突破现状,寻求进一步发展:

其一,“三通”是闽台物流合作深化的关键。如果两岸实现直航,将极大减少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产品的利润空间,这里不仅有很大的收益机会,也将使福建物流方面的优势得到加强。相信随两岸贸易规模的逐渐扩大,“三通”只是时间问题,它会是加强闽台两岸物流区域合作的共赢选择。

其二,借鉴台湾经验,发展闽物流业,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福建应借鉴台湾物流业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台海优势、港口优势及交通网络优势,发展有福建特色的物流业。并积极提高福建物流的信息科技与网络技术水平,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服务水平的提高。

其三,充分整合资源,提高物流效率。这就要求福建在加快物流资源投入的同时要推动现有物流资源的充分整合及合理配置,减少物流成本,如促进物流共同配送体系的建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四,吸引台商投资,积极完善福建物流设施。政府要为台企到福建投资建设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措施及提供更为规范化、便捷有效的政策支持,为引入专业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积极完善自身物流设施,加快进出省高速公路、铁路等对内辐射通道的建设以及沿海港口、保税区等向外辐射通道建设。

其五,大力培养物流人才,积极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福建物流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应在改善人才结构、提高物流专业人才数量及质量方面下工夫,加大物流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的支出,并引进国外专业物流人才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地制宜,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黄建忠,卢荣忠.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47-166.

[2]严正,蔡秀玲.闽台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6-156,352-368.

[3]苏美祥.海峡两岸物流合作现状与前景浅析[J].闽台区域研究丛刊,2002,(2):65-67.

[4]卢美琴,周杰.福建物流分析发展与对策[J].物流科技,2006,(133):25-27.

[5]余静.福建物流业发展态势分析[J].物流科技,2006,(133):18-20.

[6]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94-95;179-180.

上一篇: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我国现行税制调控收入差距的困境分析与对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