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头在课本

时间:2022-07-06 10:01:27

平时,我们总强调“读写结合”。但是,有很多同学仍然感到疑惑: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作文该写些什么内容。他们所认为的读书就是读课外书,却往往对自己手头的教材——课本熟视无睹。其实,课本就是我们最应该透彻学习的读物。每一篇课文不仅是阅读的经典,而且是写作的范文!无论是课文作者的生平经历还是思想主旨,无论是课文的写作技法还是艺术境界,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借鉴的活水源头。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我们依托课本,借鉴课本,活学活用,就可以实现真正的“读写结合”!

下面,我以高一年级的语文课文为例,来谈谈如何化用教材,借鉴其写法来写作。

一、 善于化用课本素材

例一:

[课本素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节选自《沁园春·长沙》)

这句话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和社会前途的深刻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祖国命运的强烈关注和苦心求索。

[课外拓展]以天下为己任

从青少年时期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全部费用只有169元,大部分都花在订报上,被子、衣服都非常陈旧和单薄。但他从不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们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以天下为己任’。”他还与朋友们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的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素材点评1]他,一个从三湘农家走出的农家子弟;他,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男儿;他,一位“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有志之士;他,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他的血管中,奔腾的是滔滔的湘江之水;他的内心里,满怀着炽热的报国热情。他笑秦皇,讥汉武;轻唐宗,易宋祖,把当年万户侯视为粪土;他反封建,倡民主;斗倭寇,复国土,使我煌煌中华尽展风流。人生当立志也,志在为民;人生当立志也,志在报国。学他吧,敢以天下为己任;学他吧,要把祖国放在心。

(这段点评是学生在拓展、迁移的基础上写出来的,适用于记叙类文章中。)

[素材点评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比唐宗宋祖,泽被后世?谁能使遍体鳞伤的母亲喜换新颜?就是他,一个从三湘农家走出的血性男儿,一个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农家子弟。湘水滔滔正如他的雄心壮志在血管里奔腾。在他的内心深处,涌动不竭的激情在澎湃。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无数英雄为之折腰。喷薄欲出的红日,谁能阻挡那光明的到来?

(这段点评也是从对教材的理解中得来的,适用于议论文。)

例二:

[课本素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节选自徐志摩《再别康桥》)

[课外拓展]徐志摩的追求

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性灵的表现,他是一位理想的追寻者,更是实践者;他挑战了中国传统的旧社会,追寻人性的自由与理想的实现。和一切浪漫主义的诗人一样,他的情爱史不只轰轰烈烈,并且悖礼违俗,至今仍受争议。他与妻子的离婚,成为当时报纸的头条新闻,被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桩“西式”离婚;他的离婚宣言被发表成了文章,宣示了中国青年追求自由恋爱的新世纪的到来;他的第二次婚姻,娶的是朋友的妻子,婚礼上,证婚人给的不是祝辞,而是咒骂;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却是另一个女人,甚至因为赶赴她的演讲而撞机身亡……他的一生毁誉参半,然而至今中国人还是喜爱他。不只是因为他的诗,他在文坛上的贡献和地位,更因为他在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国度里展现了执著的信仰与追求真爱的年轻生命。

[素材点评]他活在爱的漩涡中,他死在爱的奔波里;他为爱而生,他为爱而死。他一生都在追求着爱,追求着美,追求着性灵的自由。世人的白眼,他视而不见;世俗的咒骂,他充耳不闻。他放肆,他率真,他惊世骇俗;他坚持了自我,也做足了自我。他把自我的爱演绎得惊天动地,他把自我的情抒写得缠绵轻灵,这就是一代情圣,更是一代诗圣——徐志摩。从他的身上,我们汲取的不只是他的敢爱,更是他的坚守自我。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要记住:做自己,做足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对得起自己。

(唯美的诗句似乎不能成为写作的借鉴,但是我们却从美丽的诗境中找到了作者高尚且唯美的人生境界。以此为突破口,我们又一次化用了教材的内容。)

二、 巧妙借鉴课本写法

例一:景物描写借鉴

1. [课本素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写法借鉴]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 [课本素材]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写法借鉴]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学习用简单的词汇表达中心语。

3. [课本素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写法借鉴]学习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景物。

4. [课本素材]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写法借鉴]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

例二:人物描写借鉴

1. [课本素材]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节选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写法借鉴]本段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外形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的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由衷的赞美之情。虚实结合的外貌描写方法可以借鉴。

2. [课本素材]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写法借鉴]抓住细节“始终微笑着”,加入作者的议论,增强抒情效果——对人物爱国精神的赞美。

(作者系华中师大一附中高级教师)

上一篇:劳斯与莱斯的梦想 下一篇:熟悉鉴别题设特点 在运用中成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