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观念的思考

时间:2022-07-06 09:17:35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观念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在人文主义价值观引导下的“以生为本”和“学会创造”,它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训练方式和评价方式等,在一种新的模式下培养培养学生。遵循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就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突破。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教学观念,思考

一、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观

新《语文课程标准》站在时代的前沿,特别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该面对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现代社会实际,实现由概念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使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既能够掌握知识内容和技能,又能够熟悉社会生活,还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特别是在课程的类型上,既从纵向的角度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结构体系,也从横向的角度涵盖了语文学种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课程的内容。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要重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开放的语文课程观作指导,使语文课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有选择地延伸到校园、社会、家庭以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将教学的场所由实有的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陈旧的时空观,通过语文教学空间的延伸去建构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本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实际,精选有语文价值的内容补充教材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学习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语文课程,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

二、营造和谐氛围,树立合作、对话的师生观

现代师生观的核心任务是民主、平等和对话关系的建立,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民主和相互尊重。因此,更新师生观,是新语文课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从研究学生入手,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是要改变“注入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交流和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包括对教师的讲授和对教材的编写。

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变语文课程教学呆板、守旧的模式。第三是要尊重并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情感,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例如,可将传统的语文教学的“讲课”用“说课”来替代,甚至只是让学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验作者或文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如《背影》是朱自清描写父爱的作品,该文通过回忆父亲在给自己买橘子这件事,抓住一个特写镜头“背影”,把父爱的深沉写出来了,这比使用大量的“颂词”来写父爱要更感人,更有表现力。最后要平等地进行讨论和对话,师生、生生之间共同讨论相关问题,“讨论”的关键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由于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可能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去提问,切不可越俎代庖越位教学,直接替学生提出问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提出和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素质。

三、质疑问难,形成发现、探索的学习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被动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课堂教学气氛压抑、沉闷。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倡导“学贵有疑”,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倡导发现学习。当前我国的许多地方的学校都在探索研究性学习,成功的模式如“杜郎口模式”,这些都是改革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学习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所提的疑问,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特点,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这是将语文课上“活”的要诀。当然,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技巧,更要理解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洞察学生心灵深处,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维实际,才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课堂训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观

加强课堂训练,不仅是避免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向学生满堂灌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体现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训练,就能把学生放在主置,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处于主导地位,把握好训练时间,精心确定训练内容,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美育、智力的开发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等,恰当地确定训练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五、多元评价,确立“三位一体”的质量观

新《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理念融于课程标准之中,体现了教学质量评价观的根本转变,在评价的主体上,变以前的只有教师评价学生转向教师与学生都可以评价对方,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同时,学生还可以相互评价,这样,实际上是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评价的目标上,将原有只注重掌握知识、技能的评价目标延伸到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显然,这是教学质量观的全面提升;在评价的方法上,新的质量观更强调过程性或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注意改变自己的评价观念,从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大局出发,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特别强调教师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因此,语文教师要适应这种新的变革,必须在教育观念上有根本的转变,才能在方法上有所改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且自己也要大胆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和建立教学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改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普通话培训”教学之浅见 下一篇:探析优化教师心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