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观赏性与真实性的博弈

时间:2022-07-06 06:46:23

摘 要:影片《亲爱的》让观众感受真实又沉浸在故事中,导演一直在影片的观赏性与真实性之间博弈,在二者的取舍间体现出他的社会责任感。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让人笑着流泪,陈可辛做到了。

关键词:观赏性;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01-01

一、失与得的碰撞

失而复得对于田文军来说亦喜亦悲,喜的是孩子终于回来了,结束了噩梦般的寻找历程。悲的是,孩子已经不认识自己了,小时候的歌谣“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矮板凳都是---木头”已经唤不回儿子。鲁晓娟几近崩溃,无心生活。在孩子面前,他们小心的如同一只蚂蚁,怕说错话,又怕不说话。孩子一句:“你们离婚了”都足足让田文军不知所措。一朝被蛇咬的痛让他时刻把孩子扛在肩上。对孩子来所,解救可能是第二次拐卖,他要重新适应一个家庭,管不同的人叫爸妈。这种已经没有的记忆和突如其来的炽热的爱让他不能适应。田文军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寻子,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和骗子周旋,一次一次的在失望中希望,又在希望中失望,在笑声中哭泣,在哭泣中燃起力量。

而事实上,李红琴打官司和怀孕都是虚构的,李红琴的原型高永侠现在在外打工,已经不想再去揭开曾经“失去”的伤疤,同时被拐来的粤粤也就是影片中的吉芳被一书香家庭收养。影片中对于被男人说不能生育的李红琴来说,孩子是极具诱惑力的,这不是潘多拉效应,而是母爱天成。冒着危险爬窗子只为了看吉芳一眼,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可以让她一直不停的奔走,为了收养吉芳、证明吉芳是捡来的,不惜一切代价,在她的眼中吉刚和吉芳都是自己的亲生孩子。

二、表演对真实的“催化”

一部影片的诞生不是一个的功劳,优秀的演员是必不可少的,在《亲爱的》中,黄渤、赵薇的表演可以让人笑着哭。赵薇的表演极具挑战性,颠覆了以前所有形象,不化妆出镜,大大的眼袋和深深的黑眼圈加上眼角的皱纹都让人忘记赵薇本人,接受一个淳朴又执着的李红琴。赵薇称自己看到这个剧本时,多次流泪,有强烈的情感力量。正是由于赵薇的出色表演,才能更好的赋予李红琴这个角色巨大的张力,让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感动流泪。

黄渤多是以喜剧演员的形象呈现,可是这次,他每一条皱纹都让人心疼,他的每个眼神每句话都能让人揪心,陈可辛称黄渤是智慧型演员。丢失了孩子的父亲是很复杂的情绪,田文军不能太感性又不能太理性,这种平衡需要演员巧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正如赵薇所说,陈可辛导演可以让演员脱胎换骨,导演对演员潜能的激发和对演员表演的把控都体现出陈可辛的不凡功力。陈可辛称在是否选用非职业演员的问题上考虑了很久,优秀演员的表演让这部戏更有戏剧的张力,更好的表达情感,更具有观赏性,若一味还原真实,选用非职业演员,这部戏的效果不能保证,姑且不说明星效应对票房的影响,单单是优秀演员的情感细节处理,一句台词、一个眼神都会大大的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导演在整部片子的戏剧性、观赏性和真实性之间驾驭的恰到好处。

三、导演的化学效应

在影片《亲爱的》中,陈可辛导演有一种化学能量,他可以把“小”变“大”。

(一)小人物大角色。农村妇女李红琴本是一个小人物,可是在这部电影中贯穿始终。一个淳朴的农村妇女,吉刚的得到和失去让她的情感世界发生巨大变化。面对孩子被抱走的场面,她毫不畏惧的去追,因为在她眼里那是她男人的“私生子”,她视如己出。女人对孩子的爱让她非常强大,很难想象这个农村妇女竟然去找律师,这是心中的执着使然、母性使然,为了证明吉芳是捡来的,她不惜一切代价。

(二)小影片大力量。好的艺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有反射作用,也有促进作用,影片《亲爱的》引起了人们对“拐卖”儿童的重新关注,2011年通过网络、微博掀起了“打拐”高潮,“韩寒、韩红、杨锦麟、冯小刚、梁文道、韩乔生、余华、赵丽华、刘建宏――视台的主持人也悉数署名加入,一时凯歌盈耳,旌旗飞扬,形成高潮的乃是2月8日,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在公安的带领下取得解救彭高峰之子彭文乐的突破,互联网声讨虐待童丐的打拐浪潮达到沸点。”①《亲爱的》这部影片的上映给仍陷在失子之痛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当今,消息的和传播手段增多,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有利于“打拐”、“寻亲”的进展。

四、总结

观《亲爱的》时,第一次在影片结束时听到观众下意识发出的不愿相信结束的感叹声、看到影片结束后的纪录片、花絮又让观众停止本来就不愿意离开的脚步并泪流满面、第一次见到也参与了影片结束时观众自发鼓掌的场面。在真实性与观赏性的博弈中,导演成功的博得了观众的肯定。

注释:

①中国童丐真相[2]:我们的孩子丢了。

参考资料:

[1]中国预防以劳动剥削为目的的拐卖女童和青年妇女状况分析.道客巴巴,2005.

[2]【独家】专访赵薇:我还是需要锻炼演技.凤凰娱乐,2014.

[3]香港导演陈可辛谈.南方周末,2014.

作者简介:

钟大伟,西南大学文学院电影学硕士,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播音主持教师。

上一篇:浅谈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与心理感受 下一篇:浅议舞蹈编导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