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综合性学习

时间:2022-07-06 03:03:58

浅论语文综合性学习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有一亮点,那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后面都安排有“综合性学习”。新课程标准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为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可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样重要。那么,什么是综合性学习?为什么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平常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结合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的经验,对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实施规律 问题

一、对综合性学习的诠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尽管在思想意识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首先要注意到它所具有的以下特点:

1.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提倡跨领域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

2.实践性。《语文课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业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语文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

3.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二、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规律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这些要求无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师、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安排。

1.制订方案,搜索资料。首先,指导学生依据专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组制订各自的研究方案。其次,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自愿结合,分成摄影小组、绘画小组、摄像小组、讲述小组、演唱小组、舞蹈小组等并制订出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既定的方案,或进行实地考擦,或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搜索资料。

2.形式多样,展示成果。资料搜集好后,学生应去粗取精,整理归纳,并就各自的特长,与人合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成果,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知识的传播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知识,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更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特色”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3.归纳总结,作出评价。上完一节综合性学习课,总有一些亮点,但也会存在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要及时归纳总结,对于做得好的要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找出原因及弥补的方法,力争下次活动会开展的更成功。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借助素材,进行写作。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展示成果时,肯定有一些感触和深思,那么,在活动结束后,老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写作。它既可以是片段式的(如体验,启发,感受,评价等),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避免了写“说大话、说空话”的无味作文。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1.语文综合性学习自主性突显不足。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意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当然,教师对待学生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点到为止,即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

2.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考虑并设计一定的课程目标,应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和方式。如对周围的事物要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和研究报告。

3.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却把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这一现象应该扭转。教师先要明确倡导新型学习方式的立意所在,然后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团队合作的效果,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乐趣。

4.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其实重点还只是也只能评价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对于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少之又少。我认为,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一方面,要作细致的工作,实行分项评价,评价的项目越细致越好,力求不漏掉每一个“美点”,抓住每一个“亮点”,让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每一点成功都能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与整个语文学习的评价结合起来,把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机部分。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充分明确这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掌握它的特征和指导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柏云霞,陈旭远,熊梅.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沈雪林.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指南[M].学林出版社,2002.

上一篇:谈教师言行美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