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07-06 11:46:50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相关研究

[摘 要] 采用专业认同感问卷和学业拖延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与学业拖延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结果发现,大学生学业拖延普遍偏高,而专业认同感则为中低水平;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即专业认同感得分越低,学业拖延分数越高。

[关键词] 专业认同感;学业拖延;相关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14-2

一、前言

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应该立即或按照计划执行,却自愿推迟,以致没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产生主观不适感的行为。学业拖延是大学生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多个方面。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学专业设置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有的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或名牌专业,这些专业往往能够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也是大部分学生专业选择的目标,这些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而有的专业却是新兴专业,设置较晚,且实力较弱,这些专业往往不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只有较少的学生会选择这些专业,甚至部分学生被调剂到该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较差,即本专业受到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程度。

基于上述内容,本文考察如下问题:1、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2、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现状;3、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业拖延的关系。从专业认同感角度提出改善学业拖延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以某大学四个专业的学生为被试,每个专业各抽取两个班的学生,共400人。发放400份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74.75%。有效问卷中,男生94人,女生205人,金融系89人,会计系87人,劳经系56人,应数系67人。在该大学中,金融系和会计系是重点专业,而劳经系和应数系是新兴专业。

(二)研究工具

1.学业拖延量表

采用Laura J.Solomon&Esther和D.Rothblum(1984)共同编制的PASS(学业拖延)量表,其中包括撰写学期论文,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填表格、选课、登记注册等,列席性事务:辅导员(班主任)开会、与老师见面等5部分内容,共15个条目,该量表的信度为0.832。计分方法为每一部分的前两题相加得到的分数为该被试的拖延总分,最低分为10分,最高分为50分。其中10-20分为低拖延,20-40分为中拖延,40-50分为高拖延。

2.专业认同感量表

根据古南辉对专业认同感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关系以及李国珍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调查的研究,结合被试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整合成专业认同感量表,包括对所读大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在学习本专业时的状态,以及本专业对自身影响等4部分内容,共18个条目。量表信度为0.778。计分方法:其中,专业认同感总分为各题得分的加总,最低分为18分,最高分为90分;专业满意度总分为量表中第16、18、19、21题加总得分,最低分为4分,最高分为20分,其中4-8分为低认同,8-16分为中认同,16-20分为高认同;专业认识总分为量表中第22、23、24、25、26、27、28、29题加总得分,最低分为8分,最高分为40分。

三、结果分析

(一)专业认同感及学业拖延现状

研究表明,现今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普遍为中低程度。其中,专业满意部分的平均得分金融系为12.82,会计系为12.69,劳经系为13.21,应数系为11.23,相对来说,应数系的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认同感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不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

从总体上看,各系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均不算太高,处于中度水平,金融系为26.11,会计系为26.52,劳经系为26.50,应数系为28.34,相比之下,应数系的拖延情况较其他系别稍显严重一些,只有一小部分为低拖延。

(二)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对专业认同感量表中的专业认同感总分、专业满意总分以及专业认识总分分别与学业拖延的总分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专业认同感总分与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列席性事务存在较显著相关,撰写学期论文不存在显著相关;(2)专业满意度总分与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存在较显著相关,与撰写学期论文、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列席性事务不存在显著相关;(3)专业认识总分与复习迎考存在较显著相关,与撰写学期论文、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列席性事务不存在显著影响;(4)专业认同感总分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专业满意总分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专业认识总分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

(三)系别、专业认同感、专业满意度与专业认识总分对学业拖延的预测作用分析

以系别、专业认同感、专业满意以及专业认识为自变量,学业拖延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总体来说回归模型对学业拖延的预测效果均比较好。其中,(1)系别的多重测定系数R2=0.017,表明约有1.7%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23.758+0.749*x,从相关分析结果(t=2.260)可以看出系别对学业拖延有正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5.107,sig=0.025)可以看出系别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2)专业认同的多重测定系数R2=0.039,表明约有3.9%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34.433-0.152*x,从相关分析结果(t=-3.417)可以看出专业认同感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11.678,sig=0.001)可以看出专业认同感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3)专业满意的多重测定系数R2=0.021,表明约有2.1%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22.253-0.300*x,从相关分析结果(t=-2.480)可以看出专业满意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6.152,sig=0.014)可以看出专业满意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4)专业认识多重测定系数R2=0.014,表明约有1.4%的学业拖延可以用模型解释,y=29.361-0.149*x,从相关分析结果(t=-2.064)可以看出专业认识对学业拖延有负向预测作用,从方差分析结果(F=4.259,sig=0.040)可以看出专业认识预测学业拖延的模型与数据拟合度非常好。

四、结论

(一)系别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学业拖延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系别影响专业认同感,新兴专业中,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而重点专业中,学生的认同感较高。这和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李国珍等人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研究发现,自愿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的要比其他情况的多,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被培养起来的学生认同感会更高。古南辉在研究中也发现,专业认同感、专业吸引度和专业期望值都是大一的新生最高,所以说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在形成专业意识之前进行引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应对学生进行专业认同感强化训练,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或者通过不明显界定名牌专业与边缘专业,提升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归属感。另外,学生也比较关注自己所学专业能否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学生未清楚了解自己专业之前,学校应该也有义务告知学生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以鲜明的数据呈现就业是否可观。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系别影响学业拖延程度,新兴专业中,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较高;而重点专业中,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较低。从总体上看,各系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均不算太高,处于中度水平,而在撰写学期论文、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列席性事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等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着较高的拖延程度。本研究和前人研究(王娟硕士论文)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针对拖延性较高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行为改进及教育。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中发现,专业认同感与学业拖延总分,以及不同类型的学业拖延之间呈显著相关,对复习迎考的相关性表现最为显著,专业认同感总分、专业满意总分以及专业认识总分与学业拖延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也显示专业认同感总分、专业满意总分以及专业认识总分与学业拖延都是呈负相关的,从而可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复习迎考的拖延程度,若学生表现为高认同感,则在复习迎考上的拖延程度表现为低拖延。因而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也可以减少其在撰写学期论文、复习迎考、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列席性事务、学业上的行政事务上的拖延现象。这说明,若学生对就读的学校满意程度较高,则拖延相对较低,所以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应选择自己喜欢的、满意的学校,并且在选择专业时,应选择自己相对了解的,喜欢的专业,因为被调配的专业也许学生完全不了解,也不喜欢,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满意程度,进而引发高学业拖延的现象。即使很不幸的被调剂了,学生也应该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的高认同感可以帮助自己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灵芝.中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07.

[2]李国珍.徐乃斌,雷明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的状况调查-以武汉市为例[J].社会工作,2008.

[3]王娟.大学生与硕士研究生拖延行为的比较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古南辉.论专业认同感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关系[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简介:曾月秀(1989-),女,汉族,广东河源人,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上一篇:孩子的自信源于能力 下一篇:社会学视角下当代女性教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