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模式选择及制约因素研究

时间:2022-07-06 10:43:53

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模式选择及制约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典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借鉴其经验教训,结合湖南湘西州实际,分析湘西州城镇化模式现状,指出其成功经验和制约因素,提出湘西州农村城镇化的有利模式,并对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模式 制约因素 湘西州 欠发达民族地区

一、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

农村城镇化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资源融合的过程,是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但世界各国由于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都不尽相同,有各自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顺利快速发展,对国外农村城镇化发展程度高的国家进行研究就显得很重要。肖亦卓(2003)、孙正林(2008)等人研究了日本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指出日本是典型的工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形成超级大都市和大都市圈,同时也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融合,逐步完成农村城镇化。但是他们指出日本农村城镇化模式带来了很多弊端,一是典型的城市病,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二是农村人口过疏,城市人满为患。肖万春(2003)、孙晓东(2005)等人在研究美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指出美国在推进进程中没有走“聚集――扩散――再聚集”、“污染――治理――再污染”的弯路,全面协调发展,其主要值得借鉴的经验是:一是建立多层次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大“都市圈”和“城镇带”;二是重视中小城镇和中心城镇的发展,实行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划,其实质就是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分流,实现城市人口郊区化。从上千万人口到几百人都有,但以3 万~10 万人口居多;三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视一、二、三产业的聚集、关联和协调发展;四是在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下,同时又非常重视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为产业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五是大力发展教育,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为了更好的指导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印度农村城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刘小雪(2002)、曹骥(2006)认为有些教训值得我们吸取:一是取消人口自由流动限制,由于人口流动成本极低,造成大城市无限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大城市都患上严重的“城市病”,以及形成了成片的贫民窟;二是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服务业欠发达,新增就业机会少,劳动者素质偏低。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大,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在选择发展模式上也互不相同,因此很多学者对国内出现的典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周艺怡(2002)在研究苏南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时指出,苏南模式是以小城市为主导,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发达的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刘望保(2003)在研究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得出,珠三角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依靠自身的地理和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形成以技术密集型工业、竞争力较强的第三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立体产业群。易干枫等人(2009)在研究温州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时指出,温州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以家庭手工业发展起步,是一种典型的依赖于私人资本推动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尽管这三种中国典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工业行业布点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城镇产业趋同严重,行政化分割严重,中心城市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城市之间缺乏区域性统一规划和建设,土地成本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很多其他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融合扩张型的长株潭一体化及以武汉为中心的周边9市组成的武汉城镇群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他们的发展模式都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大都市圈和卫星城,逐步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但是有也有其发展瓶颈,城际交通仍然受阻,产业集群化程度低,行政壁垒严重,建设资金短缺。

以上学者都很好的研究了国内外典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农村城镇化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他们基本上是研究农村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很少学者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浅谈一些想法。

二、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一)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选择模式

欠发达民族地区应该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矿产和自然环境资源,依托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情,不断加大金融支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创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1、依托各自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合理有序的建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矿产品深加工冶炼产业集群。

2、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民族风情,大力发展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3、依托当地特有的气候和农产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二)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模式选择对策建议

1、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合理架构农村城镇体系。

一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力、集聚力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二要突出县城镇建设,增强县域中心的集聚、辐射力。三要加快小城镇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重点打造一批中心建制镇。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一要加强交通建设,构建通达快速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县乡公路建设,解决农村城镇化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二要加强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以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关注民生工程,加快服务设施及城乡住房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城镇化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突出农村城镇特色,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

大力加快推荐小城镇发展、彻底解决好“三农”问题。一要加强小城镇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提高规划编制质量,突出小城镇规划的民族区域特色。二要加速培育适合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三要全面推进企业产业升级,注重小城镇生态环境、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切实防止开发性破坏。

4、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一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推行投资主导化。二要着力优化金融环境,实现信贷资金与开发项目的成功对接。建立优质项目储备库,加强与银行的交流和合作,积极争取银行资金参与农村城镇化建设。三是加快信贷创新,健全完善信用担保和抵押机制,多方面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向经营效益好、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四是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现代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5、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城镇化政策引导。

一要积极实行新的户籍制度,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以职业划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户籍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应纳入法制管理。二要改革完善土地政策。要本着既有利于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保证重点农村城镇建设用地。对原分散的乡镇企业集中搬迁到工业集中区的允许采用土地置换的形式使用土地。三是理顺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四是建立面向城镇所有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

6、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扩大农民就业渠道。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首先是要强化九年义务制教育,其次要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三是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资模式,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参考文献: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

[2]张耀军.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5,(5):36-39

[3]肖亦卓.国际城市空间扩展模式[J].城市问题,2003,(5):30-34

[4]孙正林.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日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求实学刊,2008,(1):66-70

[5]肖万春.美国城镇化发展启示录[J].城市建设,2003,(5):56-57

[6]孙晓东.美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我国要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0-31

[7]张蕴岭、孙士海主编.亚太地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8-188

[8]曹骥.印度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兼比较两国城市化进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67

上一篇:新疆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综述 下一篇:建立适合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