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特点,落实语用训练

时间:2022-07-06 08:55:11

把握文本特点,落实语用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它显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仅看到文本的思想内容,更要关注文体样式;不能仅看到文字表面承载的言语信息,更要看到文字背后隐匿的言语形式,领略语言的魅力。那么,如何把握文本特点,落实语用训练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用文本――抓字词表达,落实语用

【案例】《陶罐和铁罐》一文中“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师:这时铁罐又是怎样的态度?课文中没有任何提示,大家想一想这次他会怎样地说?注意这个时候他比原来更生气,更恼怒了。

生1:暴跳如雷。

师:你形容得真好,能把这个词语带进去读一读吗?

生2:火冒三丈。

师:你也把这个词语带进句子中读一读。

师:像怒气冲天、大发雷霆、气急败坏这些词语也能用来形容这时铁罐的态度。

生:蛮横、威胁、恶狠狠、气势汹汹……

感悟:“能力并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这是叶圣陶说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怎样运用仍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关。怎样突破?让学生经历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同一个词句在不同的情境中,其表达的感情或许会千差万别。同样的,在同一个语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种情感。这种根据情境灵活运用语言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学中,根据文本特点,设计训练学生根据情境恰当运用已积累的词语,从而让学生从积累到理解再到会运用,也是学会运用语言的一道重要关卡。

二、精用文本――做留白练习,落实语用

【案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抓住文中两次留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第一处:“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想:

)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让学生联系文段想象此时的父亲会在心里想些什么?第二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在理解“乞求”后,顺势问道:此时此刻,我可能会对父亲说些什么,父亲又会怎样说呢?在完成这两处留白时,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可以用说的形式表达,也可以用写的方式表达。这样,将读说写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既体会了文中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写的能力。

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考虑读写结合,甚至在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中都要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关键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教师在操作时应创造性地运用,做到“精用文本,因课制宜,合理安排”。可以在文本的“留白”处写。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意发挥想象,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

三、妙用文本――展说话训练,落实语用

【案例】《陶罐和铁罐》一文,当教学完故事的第一个场景后,师:铁罐这样奚落陶罐,御厨里的伙伴实在听不下去了,纷纷站起来说话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师(出示课件):

铁锅大叔第一个站起来说:“ 。”“ 。”勺子妹妹也站起来说。

盘子弟弟有点着急了,它说道:“ 。”

感悟:一篇课文只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范例。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结合不同文本内容,巧妙地设计说话练习,也是落实语用训练的重要方法。在本课之前的教学中,已经引导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话,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走进了文本,进入了角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语感,习得了语言。因此,还原故事场景,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拓展文本,进行说话练习这一教学环节就水到渠成了。另外,设计这样的练习也是对学写提示语的巩固训练。

四、善用文本――行读写训练,落实语用

【案例】《陶罐和铁罐》一文教学结束时,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谦虚的孩子。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就像汽车和自行车,钢笔和铅笔,筷子和勺子,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选择一组物品仿照课文写写他们的对话。

感悟:童年是最具有想象力的年龄,如何扶持他们的自由天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想象的潜力,挖掘其内部灵性,使其更大地生成和发展,这是教育的目的和责任所在。故事无论对于哪个阶段的学生,都是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学生爱听故事并产生编故事的强烈欲望。语文学习强调“得法在课内,得益在课外”。在课内把握语言形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言语智慧迁移于日常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本环节的教学中,出示了几组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当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言语特质后,教师精心选择内容,拓展空间,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写话练习,深化文本解读,实现读写迁移,从而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站在课程高度,凸显语用,依据年段,分层落实,把握文本的不同特点,用“课文”教“语文”,教“语言”,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巧妙融合,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上一篇:民营音乐剧团的生存实验 下一篇:“网络超级武器”:“震网”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