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淡饭养生的郑板桥/青州千层豆腐皮的来历

时间:2022-07-06 03:24:41

粗茶淡饭养生的郑板桥/青州千层豆腐皮的来历

粗茶淡饭养生的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一生主要居住在扬州,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尤其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这其中,又以画竹的成就最为突出,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享年72岁,这在清代已经算是长寿者了。那他何以能如此高寿?其长寿秘诀又是什么呢?在郑板桥位于江苏兴化老家的厨房大门上,有一幅由郑板桥亲手所书的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茶”,寥寥几个字,高度概括了郑板桥以粗茶淡饭为主的日常饮食生活,而这也被视为他获得健康长寿的一大原因。

郑板桥出生于物产丰富、烹饪发达的江南水乡,但由于家境贫寒,他自小吃的就是粗茶淡饭,而且安于这种饮食习惯。他喜欢吃荠菜,并有诗句称赞这种野菜的美味:“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可以看出他对清雅鲜爽的荠菜有多么偏爱。事实上,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把素食青菜保健列为第一位的。比如他所做的诗文“稻穗黄,充饥肠。菜叶绿,作羹汤。味平淡,趣悠长。”便反映了这一点。

即便是后来生活有所改善,郑板桥在饮食上也一直保持着粗茶淡饭的习惯。在给弟弟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郑板桥的饮食观主张“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崇尚“左竿一壶酒,右竿一尾鱼,烹鱼煮酒恣谈谑”,这和他的哲学观和美学观是一脉相承的。

郑板桥还喜欢饮茶,在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有一幅他题的对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竹根煮菜根”,可以看出喝茶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茶,用的是平常古朴的瓦壶……郑板桥极富平民色彩的饮食生活也让他获得了身强体壮和健康长寿。

青州千层豆腐皮的来历

青州千层豆腐皮是山东益都的传统名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做法也不复杂:将磨好的豆浆过滤,点成豆花,再一层布、一层豆花地放入木柜内,压除水分,制成约半毫米厚的豆腐皮,最后添加调料煮制,晒干即可。青州千层豆腐皮之所以有名,还源于一个故事。

明朝成化23年,明宪宗的第7个儿子朱佑被封为衡王,在青州(现在的山东益都)建立了藩国。公元1644年,清朝的顺治皇帝带领清军入关,定都北京,衡王的第7代孙也被全家抄灭,他那些无家可归的妃子、男仆和女佣们被每人裹着一床席子进行了公开出售。

当时在益都的城南门,有一对以卖豆腐为生的母子,他们家境贫寒,尽管每天辛苦劳作,却仍然入不敷出,儿子已经年近30岁,却仍然尚未娶妻,母亲为此十分着急,听说王府的家仆被出售的消息后,便拿着东挪西凑的五两银子去买回了一裹席。可是等到母子二人打开席子一看,却傻了眼,席子里面竟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妇。儿子大失所望,心里寻思自己连一个老母都还养活不起,如果再添上一个老妇人,那可怎么办呀,马上就开始愁眉不展起来。

老妇看出了母子俩的心思,连忙对那个儿子说:“我是衡王府里专做千层豆腐皮的厨子。我还有个女儿,在我东边的席子里。我给你五两银子,你快去把她也买来。”儿子一听喜上眉梢,便按照老妇的吩咐把她的女儿也买回了家。不久,儿子和老妇的女儿结为夫妇,一家人齐心协力做起豆腐皮来,日子越过越好。而原本是衡王府专有食品的千层豆腐皮也传到了民间。

上一篇:生命中最漫长的四小时/感谢每一天 下一篇:金钱的伴侣/渺小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