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汽车变“杀手”

时间:2022-07-06 02:46:02

小心汽车变“杀手”

“开车时间过长,就容易头晕,眼睛疼。”相信不少车主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实,出现这些症状,除了跟疲劳驾驶有关外,车内空气污染也是罪魁祸首!

相比于时下全民热议的PM2.5,车内空气污染显得更为隐秘,但是它对人体的危害却丝毫不亚于PM2.5。近期,随着央视曝光多款汽车被检测出车内含有强致癌物多环芳烃之后,民众才开始意识到车内空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汽车竟然也成了健康“凶手”。

车内污染源很多

实际上,在国家质检总局历年来收到的汽车产品投诉中,车内异味一直都是车主投诉最集中的问题之一。而国内不少权威检测数据也揭露出车内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中国科学院所属中科理化环境分析研究中心的检测结果显示,车内空气中所含的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比普通居民室内平均超标30%,菌落总数平均超标77.65%。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检测数据也显示,经他们检测的车辆中,有近七成车内空气质量不达标。

据某知名汽车网站负责人介绍,在解决消费者投诉汽车内饰污染问题时,他们曾专门对这些污染问题做过一些研究,结果发现车内有害物质竟多达数百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一种叫多环芳烃的物质。

多环芳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可以通过呼吸或者直接的皮肤接触使人体致癌。多环芳烃中对人体影响最大的物质是苯并芘,苯并芘脂溶性比较强,能够直接被吸入到人体内,进入肺泡甚至血液,从而导致肺癌和心血管疾病。

而导致汽车产生这一强致癌物质的主要原因是,车体使用了沥青阻尼片。阻尼片是贴在车身内表面的一种粘弹性材料,紧贴在车身的钢板壁上,主要起减少噪声、减少震动的作用。但是沥青阻尼片,会因受太阳暴晒及发动机散热而极易分解,释放出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从而严重污染车内空气质量,这个释放过程虽然缓慢,但却是长期持续的,污染气体会越积越多。

另外,有汽车业内专家还介绍,在轿车车厢这个相对密闭的狭小空间里,还存在着其他可能散发出刺鼻气味的载体,例如跟驾驶员和乘客接触时间最长的,接触最紧密的方向盘和头枕、座椅、仪表板、车门内衬板等塑料材质的配件,还有车顶毡、脚垫里含有的化纤成分以及其生产过程中要大量使用的各种粘结剂,这些载体都可能产生危害身体健康的气体,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甲醛、苯等有机物。

内外有别源于监管不严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内被检测出多环芳烃超标的车型,在德国也有销售。但据专业人员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在国内被曝光的车内空气污染严重的车型在国外并不含强致癌物。

为什么国内和国外同一款车型的车,其车内空气质量竟然相差如此之大?

业内专家为我们揭露了谜底。原来,目前我国汽车内饰领域没有多环芳烃的相关含量标准,而欧美很多国家对多环芳烃在汽车等工业制成品中的含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限量规定。

在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多为中小企业,利欲熏心使这些企业通常只考虑成本控制,所以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多为劣质便宜的材料,导致生产的沥青阻尼片等零部件存在环保不达标等问题。而这种问题,从零部件厂商源头开始,最终落到了各成品车上,也造成了如今发生的车内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的局面。

再追根究底,法律和行业规则的缺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性监管几乎是空白。虽然,早在2011年10月,环保部已颁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从2012年3月份开始执行,至今已一年有余。但是,《指南》只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只有指导性,缺乏关键的监管性和强制性。而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这个标准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对国家控制车内空气质量没有太大的作用。

怎样让车主不再“受伤”

面对国内汽车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很多车主感觉“很受伤”,同时车主们更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效遏制车内污染问题。为此,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应该逐步完善车内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目前我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的检测指标限值要求较低,不仅采用了室内空气标准的上限水平,而且也没有欧盟、北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严格。

另外,我国一些地方的检测机构不够完善,许多地方连一家检测机构都没有,所以也要增设并完善地方相关检测机构,加大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力度。

车内空气质量检测评价方法还应当全面关注汽车各种状况下的空气质量,既要包括门、窗、进风口和发动机、空调等设备的静止状态,也要包括汽车处于行驶状态时,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

同时,也要注意探索建立和完善汽车的零部件和内饰材料使用的法律法规,逐步将汽车生产所使用的材料纳入到评价和申报体系中,确保所使用的配件和内饰材料的绿色环保。探索车内空气污染标准与生产准入挂钩,堵住污染物产生的源头。

上一篇:能源消费“红线”促节能步入快车道 下一篇:是表率更是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