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牧民的“家庭医生”

时间:2022-07-06 01:45:34

天山牧民的“家庭医生”

天山深处春来晚,56岁的哈萨克族村医夏卖依骑马走在出诊路上,雪地吱吱作响,在坚硬的冰面上马蹄不时会打滑。就是这样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年复一年,夏卖依从青年一直走到老年。

20岁被村里选派去学医,22岁的夏卖依学成归来。新疆奇台县吉布库镇吉布库牧业村的村医夏卖依30多年来忠于职守,成为牧民招之即来的“家庭医生”,深得牧民们的信任和爱戴。

那山 那人 那马

吉布库牧业村位于天山最高峰博格达峰以北的大山深处,是奇台县最偏远、自然条件最恶劣的行政村之一,在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0多名牧民过着夏牧场至冬窝子两点一线的游牧生活。

眼下,正是一年中夏卖依工作最繁忙的时节:患感冒的牧民增多,看慢性病的也不少,还要为小儿服糖丸、打预防针,小小的村卫生室里患者一拨儿接一拨儿。

紧挨着村卫生室的,就是夏卖依的家。牧民买热木汗正躺在暖烘烘的炕上打点滴。她得了重感冒,丈夫骑了几小时的摩托车送她来看病,夏卖依给她开了5天的针剂,怕她回去路上受凉,便留她住在家里。“今天是第4天,我感觉好多了,头不痛也不晕了。”买热木汗说,牧民们是“夏大夫”家里的常客,他家有时候像病房,住满了病人和家属。

“这么多年来,我亲身经历了山区牧民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变革的过程。”夏卖依说,最早的村“卫生室”是他的家,泥巴房子,常常漏雨。2008年在政府支持下,这里建成了第一个村卫生室,不仅有药房,还配备了简易呼吸机、氧气袋等医疗设施。牧民过去得了疑难杂症,到大医院看一次病动辄上千上万元,不少人因此陷入贫困。自从2006年实施新农合后,牧民们再也不用为看不起病发愁了。作为村医,他的待遇也从最初每月只有3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元。

牧民们离不开的“夏大夫”

尽管只是“赤脚医生”,“夏大夫”却是牧民们离不开的人。

牧民们说,骑马去乡卫生院要花半天时间,去县城要一整天,得了急病根本来不及,所以不管大病小病都要先请“夏大夫”治。

塔西木汗老人如今左半身已部分恢复知觉,她拄着拐棍在屋里走来走去,向记者表明自己的健康状况还不错。“‘夏大夫’心好,脾气好,我出不了远门,每次都是他上门来给测血压、打针、送药,我们离不了他。”老人说。

牧民们信任夏卖依,“很听他的话”,吉布库镇卫生院院长热西丁说,刚推出新农合时,很多老百姓有疑虑,参合率不高。可是在吉布库牧业村,在夏卖依的宣传介绍下,第一年就有85%的牧民参加,第二年达到100%。

村干部有时为了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也要央求夏卖依出面。去年底,夏卖依因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到北京开会,只离开了几天,村民们天天打电话到他家,询问他啥时回来。

放不下的责任心

刚刚还给牧民听诊看病的夏卖依,脱下白大褂,又在屋后帮妻子给牲口添草料了,成了普通牧民。

夏卖依对妻子库扎依有着说不完的愧疚:他们的家常年成了临时卫生室,牧民来看病,远地方的会住下,还要照料他们的生活;看到生活困难的牧民,夏卖依又不忍收诊疗费。实际上,要抚养5个孩子,夏卖依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常年往返在夏牧场和冬窝子之间巡诊,维持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身上。

库扎依对丈夫的理解多于抱怨,“我赶羊到冬窝子放牧,他常常忙着看病不能按时给我送粮食来,还是周边的邻居惦记我,把吃的、用的给我送来。”库扎依说,家里住着病人时,病人家属会争着挑水、喂牲口,帮她分担家务。

把牧民当家人的夏卖依说,他最幸福的时候就是,逢年过节牧民们拿来最好的食物,聚集到他家,载歌载舞;最欣慰的是,现在牧区的医疗保健水平普遍提高,牧民的保健意识也大大提高。

“我是党和政府培养出来的‘赤脚医生’,为人民服务是国家对我的要求,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的追求。我觉得这30多年没有白干,只要还能干动,我会一直干下去。”夏卖依说。

上一篇:养老压力催生“养老地产” 下一篇:零陪护呼唤男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