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练习题设计

时间:2022-07-06 01:24:39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练习题设计

摘 要:一个好的习题,应该具有生命力,能够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为实现新课程服务,切忌那种脱离实际的纯“思辨游戏”式的题目。本文从几个思维角度出发,就物理习题的设计选择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练习题设计;物理现象

一、物理习题应从生活中来,到社会中去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物理习题应该注重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将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及技术应用的同时,更多地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1:海南岛夏日的天气真奇妙:每当烈日当空,地面温度急剧上升,人们普遍感到酷热难忍。傍晚前后,常会有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到雨停后的一段时间,人们感觉空气湿热。但过一阵,特别是一阵风吹过之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到凉爽了。请你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两种物理现象和原因。

例2:司机酒后驾驶容易发生事故,在汽车上安装安全气囊可以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对司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测定安全气囊的可靠性,在一次测试试验中,让汽车以速度u撞到竖直墙壁上,碰撞后汽车在极短的时间内停止,没有反弹。高速摄影机的记录显示,汽车撞墙后气囊立即充气膨胀,模拟司机(用橡胶皮制作的司机模型)冲向气囊几秒就停止运动,模拟司机冲向气囊的头部和胸部的质量约为N千克,与气囊的接触面积约为S平方米,设模拟司机与气囊之间的作用力为F牛的力,试估算模拟司机的头部和胸部所受的冲击压强的平均值,思考如何减小冲击压强而更好地保护司机?

例1语言亲切自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情景描述生动,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这道题突出了物理学的人文特色。例2关注了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让学生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珍惜生命。

二、物理习题应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正加速横向联系,学科之间相互交错和渗透,各学科的最新成就互为利用的范围日益扩大,物理习题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性和学科间的渗透性,有利于学生形成统一的自然观,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跨学科问题,如环境、能源等问题。

例3:2004年11月举行的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辆轿车引起在场人士的注意,这是国产氢燃料电池车,其采用的电池是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和制造的,该燃料电池的耗氢量是――轿车每行驶100Km的路程时,耗氢量为1.42升,而一般轿车则要耗氢量为6~8升。试问:您会选择哪一种轿车,理由是什么?从环境的角度你如何解释?

例3展现了最新科技动态,能使学生产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学会理性思考,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三、物理习题要渗透物理学史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物理学家的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更充满着他们探索自然界奥妙的无穷智慧,要让学生体验科学家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例4:帕斯卡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有关的实验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曾多次受到他人的取笑,但他不畏艰苦,多次实验,最后终于实验成功。(用投影机放此碟片,让学生观看,了解实验过程。)

例4剖析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发现新的问题,改进探究方案,并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四、物理习题的展现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一般具有图文并茂的形象性,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把各种互不相干的事物有机地交织组合在一起,更具有逼真性。适当地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习题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例5:录像展示“神五”从酒泉航天发射场升空的整个过程,并通过资料了解有关“神五”的一系列有关物理知识。(1)为什么要在发射架下设各大水池?你看到的白烟是什么现象呢?(2)点火发射时,火箭的推力有多大?(3)飞船的运行周期和速度是多少?

像例5这样的习题,创设了特定的情境,使学生除了学到科学知识外,还能感受时代的脉搏,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总之,物理习题不应该是单纯的物理问题,也不能单纯地追求书呆子式的问题解答,应该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项红专.物理学发现的再发现[J].物理教师,2002,(02).

上一篇: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求异思维新探 下一篇:Summer Sonic音乐节